如何判别阳明病的“能食”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治法、方药都是依据辨证来确定的,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于辨证准确,错误治疗的根源在于辨证错误。即使是庸医,开方用药的时候也都认为自己的辨证、治法、方药是对的。
比如对于阳明病,为何要给予错误的发汗?其实也是因为医者认为这是一个表证。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不是表证,而是里证,也不会给予发汗的。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需要注意,冠名为某某病的,并不一定是某某病。比如本条冠名为阳明病,并不一定是阳明病,只能说是胃肠消化系统的病证。
通过能食不能食,辨别是中风(热证)还是中寒(寒证),不是说阳明病又分阳明中风、阳明中寒。一般来说,内热情况下,机体功能亢奋,热能消谷善饥,属于能食。有寒的情况下,机体功能沉衰不足,脾胃功能虚弱,不能食,当属于太阴病
我们以张飞、林黛玉为例,张飞阳证、能食,林黛玉阴证、不能食。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上述条文的不能食、食不下,都属于太阴病热能消谷善饥,所以能食常见阳明病。特殊情况下,如阳明腑实证的时候,因为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有不能食。如: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鼻衄,都是阳明里热的表现。热迫血行,可见鼻衄。有诸内必形诸外,我们是通过外在的各种症状,反推出来是里热证。
热能消谷善饥而能食,第202条也提及鼻衄。能食、鼻衄,也都是常见的阳明里热表现。
本条的脉浮,不是表证,而是里热浮越所致,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脉关上浮”、小陷胸汤的“脉浮滑”、白虎汤的“伤寒脉浮滑”。治疗上可考虑大黄黄连泻心汤,合入生地黄、麦冬。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