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如何用酒炮制

     中药通过加工炮制,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然而中药需用酒加工炮制的颇多,如酒煮猥皮《神农本草经》,酒煮苦参《肘后备急方》,酒浸大黄、常山《本草逢源》,酒渍常山、牛膝《肘后备急方》,酒洗当归、川连、黄芩《银海精微》,酒研紫苏子《外台秘要》,酒淬鹿角《经效产宝》,酒蒸地黄、天冬、肉苁蓉《雷公炮炙论》,酒炒栀子、黄芩《银海精微》,酒喂乌梢蛇《圣济总录》等等。

    中药酒制是传统炮制的主要方法之一。酒,甘辛大热,能通血脉,行药势,散空,矫味矫臭。同时也是良好的有机溶剂。药物用酒炮制,目的就是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如清宁丸中的大黄,就要用黄酒多次蒸制后,才能使用。否则药力太猛,易产生腹痛等副作用。药理研究证明,大黄酒制后其结合性大黄酸明显减少,而鞣质含量却变化不大,酒制大黄的泻下作用,比生大黄缓和。

    在明代《本草蒙筌》等辅料理论的影响下,炮制产品逐渐增加,至现代仅《中药炮制经验集成》中收集的酒制品就有90余种。现代使用的传统酒制方法及酒制理论均来源于古代。

    中药经酒加工炮制后其药效发挥更为平和、显著,就黄酒而言,具有补养气血、助运化、活血化瘀、祛风等效用,与寒性药服,可缓其寒,与滞性药服,可助其走窜,加强通调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再者,黄酒中的酒精能够溶解药中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提高药效,而且酒精具有舒筋活血,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这是由于黄酒中酒情的含量比较适中,并含有维生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十分有益。而白酒中酒精含量过高,往往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啤酒中含酒精又太少,达不到提高药效的作用,所以传统习惯以黄酒用之为多。

    中药炮制常用的酒有黄酒、白酒两大类。主要成分为乙醇、脂类、酸等物质。酒为稀醇性质,药物的多种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鞣质、苦味质、有机酸、挥发油、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等皆易溶于酒中。因此,药物经酒制后,有助于有效成分溶出,如它能溶解出中药里的生物碱、甙类等多种成分。因此,有些中药酒浸服用比煎剂作用更强。

    研究中药炮制补要以炮制品在临床中的不同功用为线索,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炮制原理,找出炮制品不同功用的现代科学依据。据报道:黄芩酒制后,对菌类的抑制作用比生用强。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为芍药苷;白芍酒炒后芍药苷的含量比生品及清炒品都高。这些研究对于评价酒制品的临床作明是极为重要的。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