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唾、泪、乳、血、带、尿、便、汗,漏得多了就用这个方子
桂枝加附子汤治太阳少阴同病之方,具有调和营卫,温阳固表,敛液止汗之能。临床用于汗漏不止,恶风寒,四肢拘急,脉微或浮而无力者。
本证汗不如法,汗出太过,表证未解,反致阳气损伤。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阳虚不固,则阴不内守而汗漏不止;汗多津伤则小便难;筋脉失于濡养,则四肢酸痛,屈伸不利。
临床伴有面色白,倦息神疲,嗜睡懒言,畏寒喜温,其汗多凉,肌肤、四末不温,小便清白,舌质淡,苔白多津,脉微、或浮而无力等症状。
阳虚不固之证,其表证不因汗出而解,发热不为汗出而减。单纯用桂枝汤非所宜也,须加附子以益阳固表。阳气复,表固密,漏汗自止。
若大汗不止,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亡阳之证,急当用参附剂救治;若大汗淋漓,发热肢温,脉大而乱,为气阴虚脱之证,宜大剂生脉散或山萸肉救治之。
由此可见,用药取汗,以微汗出,遍身染染恰到好处为宜,剂量失当,或服不如法,如水流漓,则有伤津损阳之虑。
汗漏不止,不仅阳气损伤,津液亦因之而亏,何不滋救阴液,而仅加附子温补阳气?先贤认为“有形之津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需当急固”,《伤寒论今释》云:“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故首须温补阳气,阳气复,则津自生。且方中芍药甘草汤酸甘益阴,非不顾阴,乃施治用药之首次也。
涕、唾、泪、乳、血、带、尿、便,与汗一样,同属水谷津液所化,皆为机体分泌、代谢物。
阳气虚弱,固摄无权之多涕、多尿、乳溢、流泪不止、二便失禁、带下绵绵、经水淋漓、便血、尿血、鼻衄,皆可类比为汗漏不止。
然诸出血证,属热证多、阴虚证多,故辨证确属阳气虚弱,不能统血者方可使用。否则,以热治热,不啻火上浇油,必致 “血流如注”矣。
同理,凡属阳气虚弱、筋脉失养之腰背疼痛,四肢酸困,手足不温,阴冷,阳痿,痛经,不孕, 皆可用本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