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糖尿病足经验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踝关节以远的皮肤及其深层组织破坏,常合并感染和(或)下肢不同程度的动脉闭塞症,严重者会累及肌肉和骨组织[1],是糖尿病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及患者预期寿命的延长,糖尿病足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据统计,我国糖尿病足溃疡年发病率约为8.1%,其中病情严重需截肢者占19.3%,已经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独具优势,本文梳理治疗糖尿病足的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
重视病机,厘清标本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包括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的变化及其机制[4]。由于临床疾病征象错综复杂,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症状都有其各自的病机。临床中应重视中医病机,辨明疾病的来龙去脉,辨清疾病的气血及脏腑功能动态演变规律,厘清疾病标本虚实,从而把握疾病的变化趋势和预后。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5]。糖尿病足在中医外科属于“脉痹”“脱疽”范畴,历代医家认为血瘀贯穿疾病始终,有“脉涩曰痹”之说。现代研究结果也显示,血瘀证在糖尿病患者病程10年以上时具有普遍性[6]。《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记载“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7],指出该病为气血虚衰而致脉络瘀阻。从整体观念观点出发,糖尿病足患者久患消渴,本有气阴两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易致血瘀;气虚不固,则血溢脉外则成瘀血。阴虚则津亏血少,易出现血瘀;此外阴虚易致内热,煎灼津液,进而加剧了瘀血的形成。瘀血是消渴日久及血液停滞凝聚的病理产物。瘀血凝滞于血脉、肌肤,四末失于温煦而出现肢体发凉、怕冷;四末失于濡养而致皮肤干燥、脱屑,汗毛稀疏脱落,指(趾)甲干瘪,肌肉萎缩;脉道不通,甚或见皮肤瘀斑、瘀点;肢端发绀不通则痛,故有肢体疼痛。同时,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又会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进一步加重机体气血运行阻碍,促进病情进展,“病入血络,经年延绵”[8]。随着病情进展,脏腑功能失调,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瘀血难以排出或消散,蕴积体内,形成瘀毒。瘀毒积聚,阻滞气机,津液运行停滞,聚为水湿之邪。瘀可化热,湿瘀日久不解亦可化热,湿热胶结,下注于肢体则表现为坏疽、溃烂、脓水淋漓。此外,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对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进行中医思辨。如糖尿病足溃疡继发感染时,临床上常使用抗生素治疗,而患者此时多伴发胃肠道不良反应。基于中医辨证方法,抗生素可抗感染、祛除热毒,属清热解毒药类,但因寒凉太过,易伤脾胃,脾胃之气亏虚,则阴液生化乏力[4],临证时常用健脾益气之品。现代临床中的各种开放和腔内手术可直接祛除血管内血栓或者斑块,有效开通狭窄或闭塞血管,此类治疗可归属于破血逐瘀类治法,破血逐瘀易耗血伤气,使正气受损,而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则也可能再次形成血管再狭窄,甚至闭塞,故术后治疗常需扶助正气。
辨证论治,善调气机
糖尿病足治疗核心在于标本兼治,因其本为气阴虚,临证时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用熟地黄、山萸肉等滋阴。其标为血瘀阻络,血瘀又可阻碍气机,故临证时擅长通过调畅肝肾气机以助活血通络来治疗糖尿病足。“运血者,即是气”[7],气机调畅,血液正常运行得以保证,临证中用独活、桑寄生、川芎、鸡血藤等入肝肾经的药物,以调气活血、扶正固本。肝主疏泄、藏血。肝主疏泄包括调畅血的运行输布和气机升降,肝气条达对于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如《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至遏抑,则血脉得畅”[9]。肝有“血海”之称,肝藏血的功能包括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素问·五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指受血而能摄”[10]。若肝血不足,濡养机能减退,筋、爪、目等常出现异常[4]。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化气,肾精足则肾气充,肾精亏则肾气衰。肾气又包含肾阴和肾阳,二者对立统一、平衡协调,则肾气冲和[4]。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不充,则直接影响他脏气血运行。朱震亨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11],肝肾阴阳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滋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肝气疏泄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以防肝气疏泄不及。糖尿病足治疗中应重视调补肝肾,畅达气机,方能活血通络。在临证中常用方剂桑萸复元汤,方中以桑寄生、山萸肉为君药,二者平补肝肾、养血和营;杜仲、川牛膝甘温能补,入肝肾经,可益肝肾、止痹痛,逐瘀通经;川芎辛香行散,可行气血运行之瘀滞,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散。此外,方中当归、黄芪、白术补气生血活血,山萸肉、芍药、熟地滋补阴液。诸药合用,标本同治,共奏平补肝肾、条达气血、活血通络解瘀之功效。
内外合治,双管齐下
《医学源流论》云“外科之法,最重外治”[12]。外治法是中医外科独有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糖尿病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治疗糖尿病足重视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即将全身状况的整体辨证和肢体局部症状的局部辨证相结合。患者往往一方面存在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无力、舌红绛、脉弦细等气阴亏虚的征象,另一方面又同时存在坏疽疼痛或创面组织红肿、皮温高、脓水淋漓等瘀毒内蕴、湿热胶结的表现。治疗此类患者内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原则,常用熟地黄、山萸肉、黄芪、玄参等药物;外治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原则,常用金银花、板蓝根、蒲公英、黄柏等药物水煎外洗,或湿敷复方黄柏液。临证时擅长一方两用,如糖尿病足血管闭塞患者在介入术后虽皮肤温度改善、疼痛减轻,但下肢麻木等症状难以在短期内缓解,予桑萸复元汤内服,并嘱患者用药渣煎汤先熏后洗,通过熏洗的温热作用以及药物的皮肤吸收,直接改善患足局部血液循环。
验案举隅
患者,男,78岁,2022年11月9日初诊。主诉:双下肢发凉、怕冷、麻木、疼痛5年,左足破溃3月余。5年前患者出现双下肢发凉、怕冷、麻木,未诊治。2年前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跛距约800 m。3月前左足第5趾破溃,伴有静息痛,就诊于当地医院,疗效不佳(具体治疗方案不详),第5趾端肿胀坏疽。1月前患者于我院行左下肢动脉造影+球囊扩张成形术开通腘、足背动脉,术后患足皮温改善,疼痛明显缓解,仍有轻度发凉、怕冷、麻木,足背潮红,第5趾肿胀。舌暗红,舌底络脉怒张,苔黄腻,脉弦滑。既往糖尿病病史20年,空腹血糖8~10 mmol/L。
中医诊断:脱疽(湿热下注证)。
西医诊断:糖尿病足,2型糖尿病。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原则,方选蒲蓝败毒饮加减,水煎内服,1剂/d。处方如下:蒲公英30 g,板蓝根30 g,金银花30 g,车前草15 g,当归12 g,赤芍15 g,黄柏9 g,黄芩9 g,连翘9 g,苍术15 g,生地黄30 g,牡丹皮15 g,威灵仙12 g,川芎12 g,黄芪30 g,独活12 g。外治:切开肿胀组织,创面湿敷复方黄柏液清热解毒、消肿祛腐,无菌敷料包扎,每日换药1次;足背红肿处马黄酊涂擦以清热解毒止痛,3次/d。
二诊:1周后,患者左下肢轻度发凉、怕冷、麻木,足背红肿消退,第5趾端变为干性坏疽,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偶有渗液。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滑。一诊方基础上加黄芪15 g,白术15 g,桑寄生30 g,山萸肉15 g,去车前草、黄芩、牡丹皮、黄柏。水煎内服,1剂/d。外治方选公英解毒洗剂(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鲁药制字Z01080175)煎汤熏洗患足30 min,水温40 ℃,1剂/d,熏洗后创面无菌包扎。
三诊:2周后,患者发凉、怕冷消失,麻木明显减轻。第5趾端坏疽自行脱落,残余创面约1cm×1cm,肉芽苍白,少量渗液。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予桑萸复元汤加减,水煎内服,1剂/d。处方如下:桑寄生30 g,山萸肉30 g,白术15g,赤芍30 g,黄芪30 g,鸡血藤30 g,夏枯草12 g,杜仲15 g,当归30 g,连翘12 g,郁金15 g,川芎15 g,川牛膝15 g,熟地黄30 g,山萸肉15 g,威灵仙12 g。药渣煎汤外洗,方法同前。
四诊:2周后,患者发凉、麻木基本消失,创面愈合。患者病情稳定,口服四虫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鲁药制字Z01080489),3 g/次,3次/d。定期门诊复查。
按语:患者老年男性,久患消渴,气阴两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发病初起,瘀而生湿化热,急则治其标,治疗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原则。随着疾病向愈,湿热瘀毒渐轻,缓则治其本,治疗以补肝肾、益气血为主,兼以活血通络、祛瘀毒。《理瀹骈文》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亦即内治之法,所异者法耳”[13],临证中当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厘清病机,内外合治。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并发症防治领域的疑难病症,尽管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临床带了更多新的治疗手段,但中医治疗在该领域中仍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临证时重视探寻患者病机的变化,通过对症状、体征和既往治疗经过的梳理,厘清疾病的标本虚实。同时,善于在遵循中医传统辨证的基础上,将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纳入到中医辨证体系中。糖尿病足继发于消渴,病机复杂,本有气阴两虚,又变生血瘀瘀毒,故治疗主张辨证论治、补气滋阴以扶正固本,并擅长调补肝肾气机,从而活血通络以解瘀毒,临证中重视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内外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