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熟“地黄”和药典除名的“地黄”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地黄”和“熟地黄”,皆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后者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另外,还有百姓多见的观赏植物“毛地黄”。以下细说诸“地黄”。
地黄根叶可入药
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块根入药。古代用其地下根茎以染黄,故名“地黄”。又言,地黄鲜者外表色浅红黄,故“黄”意为其色。地黄之“地”则源于古代对地黄检验的一种方法。《本草图经》记载:“初采得以水浸,有浮者名天黄,不堪用;半沉者名人黄,为次;沉者名地黄,最佳也。”故“地”意示其品质佳也。可见,地黄之名含有颜色和品质的双重含义。冠以生、鲜、熟等字者均与加工炮制相关。
地黄的叶也可入药,《河南省中药材标准》(2023年版)便有收载“地黄叶”。其味甘、淡,性寒,归心、肝、肾经。地黄叶始载于唐代《食疗本草》,有益气养阴、补肾、活血的功效,用于少气乏力、面色无华、口干咽燥等气阴两虚证。外用于恶疮、手足癣。《本草纲目》言其“主治恶疮似癞,十年者,捣烂日涂,盐汤先洗”。地黄叶食用历史悠久,《山居录》言“地黄嫩苗,摘其旁叶作菜,甚益人”,《救荒本草》亦载“采叶煮羹食”。
“地黄”鲜、生有不同
药典收载的“地黄”为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釆挖地黄的块根,鲜用者习称“鲜地黄”。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则习称“生地黄”。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值得注意的是,地黄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以下细说鲜、生二者。
古今鲜、生有不同:鲜者古称生地黄(《名医别录》),今称鲜生地(《本草便读》)、鲜地黄;干燥者古称干地黄(《神农本草经》),今称生地黄、干生地(《中药志》),简称生地。李时珍便有言:“《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
鲜、生性状有不同: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表面浅红黄色。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鲜、生功效有差异:鲜地黄无补益之功,其寒凉之性甚于生地黄,功偏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生地黄功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鲜地黄甘润苦泄,性寒清热,归心、肝、肾经,功善清热凉血,为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证之要药。如《温病条辨》清营汤,用鲜地黄与赤芍、金银花等配伍同用,以清热解毒、凉血滋阴,用于温病热入营血,症见高热神昏、身发斑疹,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生地黄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临床可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如《温病条辨》增液汤,将生地黄与玄参、麦冬同用,以增水行舟,治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
甘温滋补熟地黄
熟地黄简称“熟地”。《本草衍义》云“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须地黄者,生与生干,常虑大寒,如此之类,故后世改用熟者”,指出了熟地黄与生、干地黄的药性之异。
熟地黄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其味甘、性微温,归肝、肾经,有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的功效,临床可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等。熟地黄为补血之要药,如《和剂局方》四物汤,再加当归、白芍、川芎以加强补血活血之功。熟地黄质润,善于滋补肝肾阴,尤以滋肾见长。如《医宗金鉴》知柏地黄丸,与黄柏、知母等药同用,能增强滋阴清火止渴之功。
清蒸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与其相比,酒制熟地黄借酒力行散,更有利于补血,且滋腻性降低。而熟地黄炭则以补血止血为主,多用于虚性出血症。值得注意的是,熟地黄质地较为黏腻,凡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
药典除名“毛地黄”
植物毛地黄原产欧洲,现主产于浙江。总状花序顶生,花型美丽,是常见园林植物。中药毛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毛地黄的叶,又名紫花洋地黄〔《中国药典》(1995年)〕。药材干时气微,湿润后具特异气味,味极苦。其味苦,性温,归心经,有强心、利尿的功效,主治心力衰竭、心脏性水肿。毛地黄叶具有数十种强心甙,临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已有200多年历史。最常用的强心甙是地高辛。强心甙安全范围狭窄,据估计,一般治疗剂量约相当于60%的中毒量,故易中毒,1995年版之后药典已不再收录。现仅供生产制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