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药并用治痛经
痛经为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痛,或痛引腰骶,甚则痛致晕厥的一种疾病,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病。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即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占痛经的90%以上。继发性痛经多数伴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宫颈狭窄、子宫肌瘤或安放宫内节育器等。痛经的临床表现是行经前后或经期小腹剧痛,疼痛可放射至胁肋、乳房、腰骶部、股内侧、阴道或肛门等处。严重者疼痛难忍,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一般于月经来潮前数小时即感疼痛,是月经来潮的先兆。
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原发性痛经主要与行经期间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赵百孝教授认为痛经病因有二,即虚与瘀。痛经之虚多在于脾肾,尤其以阳虚更为多见,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因素有关。虚证可见阳虚、气虚、血虚等;瘀证可见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等。患者素体虚,阳气无以温煦胞宫;或抑郁多思,肝郁气滞而致瘀;或湿热内生与血气搏结,瘀阻胞宫;或感受外邪,寒邪客于冲任。
辨证论治
01瘀证
血瘀是造成痛经的重要病因之一。《景岳全书》载:“经行腹痛……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血瘀可由气滞、寒凝、湿热、气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瘀血阻滞冲任、胞宫,经血通行不畅,发为痛经。《医学入门》言:“血滞积瘀于中,与日生新血相搏,则为疼痛。”认为痛经的发生与瘀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女性的工作、生活压力倍增,肝郁成为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若女性情志不畅,肝气阻滞,气机郁结,气滞而致血瘀,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壅滞胞脉,不通则痛。《圣济总录》有“室女月水来腹痛者……其血与气两不流利,致令月水结搏于脐腹间……宜顺血气,无令蕴滞,则痛自愈”的记载,《女科撮要》亦云:“经水将来作痛者,血瘀气滞也。”外感寒邪或素食生冷也会令寒邪客于冲任、胞宫,阳气无以温煦,寒凝血瘀,致气血运行不畅,滞涩脉络,瘀阻胞宫。或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多食肥甘厚腻,湿热内生而致湿热与血搏结,下注蕴结经络胞宫,发为痛经。此外,瘀证日久,发为癥瘕积聚,也是导致痛经的重要原因。
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痛,经量少,色暗;或痛连腰背,得热痛减,舌苔白腻,脉沉紧;或有血块,胸胁、两乳胀痛,舌暗或有瘀斑,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瘀,温经散寒。
针灸处方:以足厥阴肝经、任脉为主。中极、地机、水道、三阴交,针灸并用。若寒凝痛重者,加灸次髎;若湿热重者,加阴陵泉、天枢;若气滞重者,以泻法加刺气海、太冲。
中药处方:逐瘀汤、乌药汤、柴胡疏肝散等加减。
02虚证
虚证引起痛经常见的证候有肾阳虚、脾气虚、气血虚等。肾为先天之本,藏精而主生殖,女子肾气充盛,天癸至。肾中精气分阴阳,主一身之阴阳。若肾气不足,气化不利,则不能调和冲任气血,温煦子宫,胞宫虚寒、气血凝滞则导致痛经的发生。肾气尤其是肾阳,是温煦、推动气血运行的根本,若肾阳不足,气血推动无力,不通则痛。《陈素庵妇科补解》言:“虚则生寒,故腹痛。”肾气不足,气化功能减弱,会引起体内水湿积聚,血行不畅,引起痛经。妇人以血为用,若脾气虚弱,则血感不足。强调了脾气在妇科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胞宫无以滋养,可出现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中医理论中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其中“主运化”是脾将饮食转化为水谷精微,继而生成气血的能力,所以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脉外的作用。《景岳全书》曰:“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张景岳曰:“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
证候:月经后小腹隐痛,按之痛减,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腰膝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益肾,补脾调肝。
针灸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任脉为主。关元、肾俞、照海、足三里,针刺以补法为主,配合艾灸疗法。头晕耳鸣者可加太溪;腰膝酸痛者加腰眼,艾灸十七椎。关元为任脉和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补益肝肾,调和冲任。
中药处方:归脾汤、圣愈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