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急救的关键用药
附子是中医急救回阳的关键用药,火神派则是将附子推崇至极,除附子之外,还有一味中药同样是急救回阳的重要中药,其与附子功效相似,二者常同用于回阳救逆,这是经方长期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其科学性经历了历史考验。本期为大家介绍该药的经方应用特点。
【干姜药味特点】
经方用干姜见于41方证,其用宗于《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汉前干姜与生姜同用。
通过经方应用来看,汉代生姜与干姜有了明显不同。这就是,生姜主温中降逆止呕,并主辛温发汗解表;而干姜主温中、温下、祛寒逐饮,并有止利、止烦、止血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干姜辛温,主治里虚寒,与附子有相似的作用,干姜偏于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两者常同用以温彻上下,如干姜附子汤方证。干姜不但是温中祛寒的重要药,而且是中医急救、强心回阳的主要药,同时在治疗六经证有其突出特点。
(1)主治在太阴:治里虚寒常与附子为伍,适用治疗下利清谷、四肢厥逆、咳逆、吐涎沫的常见四逆证,亦常用于机体沉衰、脉微心衰的危重证。是经方重要的、有特色的、有确切疗效的急救药。临床见于很多方证,如甘草干姜汤方证、半夏干姜散方证、干姜附子汤方证、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方证、茯苓四逆汤方证、肾着汤方证、理中汤方证、大建中汤方证等。
(2)用于太阳太阴合病:常配伍桂枝、麻黄、蜀椒等,如桂枝人参汤方证、小青龙汤方证等。
(3)用于少阴太阴合病:配伍葱白、蜀椒等,如白通汤方证、乌头赤石脂丸方证等。
(4)用于太阴阳明合病:常配伍大黄、石膏等,如苓甘五味姜辛夏仁黄汤方证、三物备急丸方证、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证、栀子干姜汤方证、柏叶汤方证等。
(5)用于太阳太阴阳明合病:配伍麻黄、桂枝、石膏等,如厚朴麻黄汤方证、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
(6)用于太阳阳明病:配伍桂枝、石膏、大黄等,如风引汤方证等。
(7)用于厥阴病:常配伍柴胡、黄芩、黄连、地黄、桂枝等,如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乌梅丸方证、半夏泻心汤方证、生姜泻心汤方证、甘草泻心汤方证、王不留行散方证、麻黄升麻汤方证、《外台》(六物)黄芩汤方证、干姜黄芩黄连汤方证、薯蓣丸方证、黄连汤方证等。值得注意的是,做丸剂用干姜不用生姜,故干姜亦用于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如鳖甲煎丸方证。
由以上方证可知,经方在应用生姜和干姜过程中,逐渐体悟到其功用的不同,这即是生姜主温中和胃、降逆止呕,且能发汗解表;而干姜主温中祛寒、温下止利止血,且善能回阳救逆。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干姜常与附子同用,尤其用于回阳救逆,这亦是经方长期临床用药的经验总结,其科学性经历了历史考验,历代经方家都有体悟,如《本草求真》曾概括为:“干姜专入胃,其味本辛,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则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干姜功用述要】
干姜,味辛,温。温中、温下祛寒,回阳救逆,和胃降逆止呕药。主治胸满、咳喘不得卧,干呕、吐涎沫而不渴,风寒湿痹、四肢厥冷、肠澼下利。主在太阴,常与附子同用,治疗脉微欲绝的心衰、垂危症。又常与黄芩、黄连、柏叶等合治上热下寒的阳明太阴合病、厥阴病等证。
用法及用最:入煎剂,每用6~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