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精准辨证难治心水病

张某,女,79岁。2019年3月20日初诊。

初诊

2019年3月20日

主诉:心慌腹胀、全身乏力5年。

现病史:患者2014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头昏、乏力,到某三甲医院住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功能不全。使用药物治疗,效果尚可。后曾在2015年和2016年出现病情波动并住院治疗,予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病情反复发作。2017年6月以来药物控制效果差,至今已住院10余次,故来门诊就诊。自诉胸闷,心悸,活动后喘促,乏力,已经不能自行端碗进食。胃脘及两胁部胀满不适,双下肢轻度浮肿,面色㿠白,四肢不温,平素怕冷,遇寒尿频,纳差,夜眠欠佳。脉细微结代。

舌诊表现:舌质暗淡,有齿痕和瘀点,苔白多涎。

舌诊辨证:患者年老体衰,肾阳不足,故出现舌质暗淡,表现阳虚内寒,清阳不升,难以温煦全身。犯于脾,则脾不健运,气不化湿则水湿内停,停于心则见心水,在舌则见齿痕,苔白而多涎。水湿困心日久,气血运行不畅则舌面有散在瘀点。

辨证:心水(心肾阳虚夹瘀)。

治法:温经行水,化瘀益气。

处方:真武汤合丹参饮加减。

茯苓15g,芍药15g,白术10g,生姜5片,附子15g(先煎30分钟),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葶苈子20g,大枣7枚,黄芪30g。3剂,每日1剂,水煎,日3次温服。

针灸:水分、关元、内关、膻中、太溪、太冲透涌泉、足三里、阴陵泉、后溪、申脉、心俞、肺俞、命门、昆仑。每日针刺1次。

针气合一治疗手法:平卧或俯卧。放松形神,调匀呼吸。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关元或命门)。留针半小时后出针。

导引功法:吕光荣教授心水病相应站桩功法一套,每日早晚练习,每次30分钟。

二诊

2019年3月24日

患者胸闷气喘及下肢浮肿均减轻,乏力好转,能够自行进食,小便多。

舌诊表现:舌质暗淡减轻,舌边仍有齿痕和瘀点,多涎明显减少。

治法:继续温经行水,化瘀益气,效不更方。

三诊

2019年4月5日

胸闷气喘已经不明显,下肢浮肿消除,食欲可,体力恢复,可自行进食,走路无须搀扶,胃脘及两胁部胀满不明显。

舌诊表现:舌质转红,暗淡不明显,舌边仍有齿痕和瘀点,多涎基本缓解。

治法:益气化瘀为主,温经行水为辅。

处方:芪附汤合真武汤加减。

黄芪30g,党参15g,丹参30g,檀香10g,茯苓15g,芍药15g,白术10g,生姜5片,附子10g(先煎30分钟),砂仁10g,大枣7枚。10剂,每两日1剂,水煎,日两次温服。

针灸:关元、内关、膻中、百会、太溪、太冲、足三里、阴陵泉、后溪、申脉、心俞、昆仑。每3日针刺1次。

针气合一治疗手法和导引功法同前。

四诊

2019年4月25日

患者胸闷气喘、下肢浮肿、胃脘及两胁部胀满等证候多已消除,四肢变温,食欲可,活动自如,无须他人护理。

舌诊表现:舌质转红,舌边齿痕减少,瘀点不明显,无流涎。

治疗同前。

临证心得:四诊合参是中医诊病的主要手段,但临床中多有虚实难辨的证候,需要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本患者多次治疗效果不佳,故采用舌诊辨证为主,参考其他,准确辨证,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