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部经络辨证详解

分布于舌部的经脉主要有手少阴心经、经别,足太阴脾经、经别,以及足少阴肾经、经别,尚与手少阳、足厥阴有关。

临床上对于舌病的疾患一般不出这几经辨治。

一 心手少阴经

《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系舌本”“心手少阴之脉……夹舌本。”舌的正常运动有赖于心气推动和心血的润养,所以《灵枢·脉度》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对于舌的病症,古人认为与心关系极为密切,如《灵枢·五阅五使》说:“舌者,心之官也……故心病者,舌卷短,颧赤。”

《灵枢·口问》说:“人之自啮舌者……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藏象学说中说过,心开窍于舌,即是以经络循行为理论基础的。

对于舌部的疾患,临床上每每从心经入手治疗,或清泻心火,或滋心阴、降心火。

病案1 慢性舌炎

王某,男,30岁。2015年2月15日初诊。舌体疼痛1年余,遇麻辣酸等食物刺激疼痛加剧,心烦,失眠,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边尖糜烂、呈沟纹裂,舌苔少,脉细数。

证属心火炽盛,下移于小肠。治以清心热,利小便,佐以解毒凉血养阴。方用导赤散加味,生地黄、石膏、知母、麦冬各15g,金银花、蒲公英、车前草各20g,木通、牡丹皮、竹叶各10g,生甘草、黄连各5g。每日1剂,水煎服,1日3次,服药时将药汁于口腔内含3~5分钟再吞下。治疗1周后,诸症大减,原方去黄连、石膏,加太子参,再服10剂痊愈。

评析:患者舌质红、边尖糜烂、呈沟纹裂,遇麻辣酸等食物刺激疼痛加剧,兼见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可以明确断定为心火循经上炎。同时伴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可以看出在心火上炎的同时兼有阳明热邪内壅。因此,在治疗上以导赤散清心火,清胃散泻胃热。方药面面顾到,故取效迅捷。

病案2 白塞综合征

吴某,男,4岁。患儿2年来口舌破溃,阴茎肿翻,反复发作。曾用各种抗生素、激素以及清热解毒、清心泻火、泻肝利湿、清胃凉血等中药治疗,未能控制发作。2020年1月16日在某卫生院诊治,当时口舌破溃白腐,小如粟,大如豆,阴茎龟头破烂肿翻,两目下灰暗,口干舌燥,小便黄,大便常秘,脉象细数,舌红苔黄。

病因湿热内蕴心经,上炎则口舌破溃,下移则阴茎肿翻。治以清心利湿,凉血解毒。处方:生甘草、黄芩各9g,川黄连1.8g,木通、升麻各4.5g,生地黄、金银花各12g,竹叶6g,土茯苓15g。

5剂后诸症略见减轻,乃予原方,加重剂量。再服5剂,口舌破溃渐次收敛,阴肿翻花亦渐收缩,目下灰暗逐渐消失,心经湿热衰退,原方减轻药量,并去金银花、竹叶,加玄参、麦冬。又服5剂,症状基本消失,续予清养心火。处方:生地黄、生甘草、丹参、玄参、生白芍各9g,川黄连1.8g,当归6g,土茯苓15g。2~4日1剂,常服。

3年后随访,说愈后曾复发1次,仍服原方10剂获愈,现已2年未发,身体健康。

评析:从临床实践来说,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即古人所说的狐惑病。其主要症状为口、舌、咽、阴唇或阴茎等处出现溃烂。

《金匮要略》所说“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等症,比较少见,而书中所说“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临床则较为多见,这在望诊中有很大价值。

狐惑,中医认为属湿热内蕴,心与小肠上下同病。心火上炎则口舌破烂,心移热于小肠则前阴溃破。治疗方法,张仲景用甘草泻心汤。方中甘草、黄连、黄芩清热解毒,为要药。但干姜、半夏辛温,人参、大枣甘温,辛温能助热,甘温能生湿,均非湿热内蕴所宜,故未采用。

本例所用为甘草泻心汤合导赤散加减。方中黄连、黄芩、甘草、金银花清心解毒于上,木通、竹叶、土茯苓清热利湿于下,生地黄善滋阴凉血,生麻升清解毒,使湿热上下分消,则病自解。生地黄与甘草,根据现在药理研究有激素样作用(激素治疗此病有一定疗效,但不能久用)。土茯苓与菊花、甘草为上下疳疮常用要药,故治疗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二 肾足少阴经

《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足少阴之正,上至肾,直者系舌本。”

《灵枢·经脉》记载:“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临床上从肾入手治肾病者,多以虚证为多,或虚中夹实。

常见肾阴亏虚,虚火上炎,舌失滋润;或肾阳亏虚,浮游之火上灼于舌。前者多治以滋肾阴,降虚火;后者多予以温肾阳,引火归原。

病案3 舌痛

本村一老妪,年70余。2018年2月28日初诊。患舌痛之症,初不以为意,越五六日,其痛渐增,始求于医。医以西药治之,未效。延至一月之久,终至痛不可忍,呼号不已,坐卧不宁,始来求治。

余初见其症,亦觉茫然,自业医以来,从未见舌痛如此之剧者,痛处不红不肿,无口渴,二便皆正常。视其舌,胖大滑润,苔白有津。诊其脉,沉迟无力,余思此症,“舌为心之苗”,但心经之疾大多从火热论治,此皆一派虚寒之象,与此病机不符。又从经络学说分析,足少阴肾经,上行沿喉咙,夹于舌根两侧。恍悟此疾之理,乃少阴虚寒之体,复感受太阳风寒所致。当用温阳散寒法治之。乃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其治,以观其效。麻黄3g,附片(煨,先煎)3g,细辛3g,冷水煎服1剂。

服完1剂后,其痛顿减,佳兆也,药中病机,宜击鼓再进。乃疏下方:麻黄9g,附片(煨,先煎)6g,细辛3g,干姜10g。连服2剂,其痛若失。因前医治疗多用苦寒之剂,伤其脾胃,出现腹胀、纳差、倦怠等症,故以香砂六君子汤2剂,以善其后。半月后其痛又作,遂用二诊之方,连服3剂,其痛又止,再服3剂,巩固疗效,病告痊愈。

评析:患者舌痛,从火热治疗无效,而又症见痛处不红不肿,无口渴,二便皆正常,舌胖大滑润,苔白有津,沉迟无力等一派虚寒之象,根据“足少阴肾之脉,循喉咙,夹舌本”“足少阴之正,上至肾,直者系舌本”,断为肾阳不足,复感外寒,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而病霍然,可谓良医。

病案4 舌咽肿痛

段某,女,76岁。2001年7月26日来诊。诉近2年来,右舌咽部肿胀疼痛反复发作,本次于7月20日再发,自感舌咽部疼痛,其痛牵扯右颌下及颈项,颈项转动时加剧,每日未时始作,子时最甚,夜间口舌干燥,咽中如火似燎,难以入眠,丑减寅消。

查:一般况可,舌咽部嫩红,右舌下漫肿,舌下系带增粗,静脉紫暗粗大,舌红无苔多裂,脉细数。拟诊为阴虚舌咽肿痛症,治以滋降泻火,三才封髓丹加知柏地黄汤合方。处方:熟地黄15g,生地黄15g,天冬15g,沙参20g,炒黄柏15g,砂仁10g,生甘草10g,山药15g,山茱萸15g,泽泻12g,茯苓15g,牡丹皮12g。开水浓煎,分2次于午时、亥时口服。药后当晚症减,连服4剂而愈。

评析:《灵枢·经脉》曰:“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患者病已2年,本次病发于暑季,暑邪耗伤阴液元气,水亏于下,火炎于上,午后属阴,阴亏不能复其位,主其事,故见舌咽部疼痛未时始作,子时最甚,夜间口舌干燥,咽中如火似燎,难以入眠,舌红无苔多裂纹,脉细数等一派阴虚火旺之象。子后丑时阳气初复,故见咽痛丑减寅消。

依据脉症,病发于夏季,对于暑热损伤少阴气阴的治疗,《温病条辨》指出:“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配合封髓丹即成补肾泻火、健脾开胃之义,加知柏地黄汤治阴虚火旺咽痛虚烦等症,三方合用,治此舌咽肿痛案,切中病机,药后立竿见影。

三 脾足太阴经与胃足阳明经

《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夹咽连舌本,散舌下。”《灵枢·经别》说:“足太阴之正……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

《灵枢·经脉》论述该经病症时说:“是动则病,舌本强……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脾经经气不利,脾之湿热上冲,或脾经伏火,常导致舌体强硬、舌痛之症。

脾胃相表里,“足太阴之正……合于阳明……贯舌中”,因此,脾胃火邪可循经上冲灼于舌,发为舌质溃疡、舌麻、舌痛之症。

临证可以泻黄散、清胃散、白虎汤加减清泻脾胃火热之邪。

病案5 卷舌痈

李某,男,10岁。2016年6月20日就诊。其母代述:平素恣食炙煿厚味。3天前舌下近舌根处生一肿块,灼热疼痛,就诊于某医,予肌注青霉素,内服中药“泻心汤”治疗,未见好转,疼痛加重,红肿范围扩大,发热烦躁,夜难安眠,不能饮食,语言艰难,口臭,便秘。

查见:舌下根部弥漫红肿,灼热,按之疼痛,有根盘,无波动感,舌体活动受限,舌苔黄燥,脉滑数。诊为卷舌痈,证属脾胃火毒上攻,聚于舌下。治宜清上彻下,解毒化瘀。拟泻黄散加味,石膏25g,栀子、防风、藿香、大黄、芒硝(冲)、甘草各5g,地丁10g,桃仁8g,3剂,水煎服。1剂后肿痛减轻,舌体能活动,言语好转。2剂后大便得通,红肿明显减轻,能食能眠。3剂后红肿热痛基本消失。原方减大黄、芒硝,继服3剂而愈。

评析:舌痈,生于舌下者称卷舌痈。《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灵枢·经别》说:“足太阴之正……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

患儿恣食炙煿厚味,致脾胃积热,郁而化火,循经上聚舌下,血热相搏而成此证。故用泻黄散泻脾胃积热,加大黄、芒硝泻下阳明燥热结实,地丁清热解毒,桃仁化瘀,共奏清上彻下、解毒化瘀之功而愈。

病案6 舌痛

严某,女,76岁,主妇。2015年11月5日就诊。舌痛,伴口苦,口酸,口干,剑突下刺痛,舌红,苔中剥,脉细弦。有轻度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中度胃窦炎、胆囊切除史、糖尿病史。诊为胃热舌痛,治以清胃泻火,辛开苦降,兼散瘀活血,清胃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味。石膏、牡丹皮、黄芩、半夏、党参、干姜各12g,黄连、降香、升麻各10g,丹参、延胡索、蒲公英、白芍各30g,炙乳香、炙没药各6g,大枣10枚,生地黄、甘草各15g,7剂。11月11日二诊。舌痛大为减轻。

评析:舌痛伴口苦、口干,舌红、苔中剥,为有胃热,以清胃散加蒲公英清泻胃热;剑突下刺痛,为有瘀热内结,以半夏泻心汤加降香辛开苦降,加丹参、延胡索、炙乳香、炙没药并芍药甘草汤,活血行气,缓急止痛。

病案7 舌痛舌麻

许某,女,33岁。经商。2021年10月15日初诊。舌痛,常发口腔溃疡(就诊时无),情绪不舒,纳寐欠佳,胃脘痞胀,带下量多色黄,乏力。舌偏红,苔薄,脉细弦。有慢性乙肝及慢性胃炎病史。舌痛属于阴虚内火,治以养阴清热。生地黄、石膏各10g,5剂,代茶饮用。10月22日二诊。舌痛消失。

评析:古代中医文献即有“舌痛”症,常与舌破、舌肿、舌疔、舌疮等一起论治。舌虽为心之苗,但足阳明胃经亦连舌本。患者舌质红,胃火上逆舌络,发为舌痛。用生地黄、石膏二味频频呷服,乃古方古法,不意竟收全功。石膏入肺、胃二经,走气分清热泻火;生地黄入心、肝、肾经,进血分清热凉血,此方颇有清胃散之神韵。

病案8 舌上灼痛

周某,女,55岁,大学教师。2018年11月10日初诊。患舌痛并觉舌上有明显烧灼感,病达一年不愈。就诊时见患者表情十分痛苦,口含冷水而不语,惟以手指舌,良久乃言其舌上如火烧样灼痛难忍。舌痛一年以来,由于服药未效,只得时时以冰水含漱口中,以求缓解。其痛入夜尤甚,以致夜不能寐,心中烦,口渴欲冷饮,且只能进冷饮冷食,畏一切热物。伴齿龈痛,便秘。

望其舌体并无改变,但舌质红绛,少苔,脉象细数。辨证为胃热灼伤心营,治当气营两清,方以加减玉女煎合清营汤加味。生石膏30g,知母10g,生地黄20g,麦冬20g,川牛膝10g,水牛角片30g,丹参10g,玄参20g,金银花10g,连翘10g,淡竹叶10g,黄连3g,生大黄5g,5剂,水煎服。

11月16日二诊。诉服药后舌痛显减,舌上烧灼感亦已减轻,其余诸症悉减,如口干已减,心烦显减,大便已通畅。舌色仍红而少苔,脉象细数。方已对症,药已取效,拟原方减去大黄,再进10剂。

11月28日三诊。诉舌痛已止,舌上烧灼感已基本控制,但进温热食物尚觉舌上有轻度灼热感,现说话正常,夜寐正常,心烦已止,饮食、二便均已正常。舌红苔薄,脉细略数。拟清营汤合益胃汤,一以清心营之余热,二以养胃阴,善后收功。水牛角片15g,丹参10g,麦冬20g,玄参15g,生地黄20g,连翘10g,竹叶10g,黄连2g,玉竹15g,沙参15g,甘草6g,10剂,水煎服。

评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灵枢·经脉》说:“手少阴之别……系舌本”“心手少阴之脉……夹舌本。”舌上灼热疼痛,一般当属心火为患。然此案舌上灼痛达一年不愈,必非一般心火上炎之证。以其舌质红绛,乃热灼营阴之特征也。

“足太阴之正……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故其口渴饮冷及齿痛、便秘等症,又属胃热燔炽之象。其治法当一以清胃热,二以清心营,胃热得清则不致灼伤心营,心营热清则舌上热痛自愈。

四 手少阳经和足厥阴经

另外,舌病与少阳、厥阴经关系颇为密切。《灵枢·经筋》记载:“手少阳之筋……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病……舌卷。”

《素问·缪刺论》亦说:“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

《灵枢·经脉》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

《素问·诊要经终论》曰:“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在内科病中,中风常常出现偏瘫、舌卷、舌缩,小儿科中之吐舌、弄舌,多与肝胆经热邪为患相关,每每从清肝息风治疗。

温病热入下焦,劫伤肝肾之阴,病至危重,可出现“舌卷、卵上缩”,实系阴液耗竭、肝筋失养之危候。上述病案在相关学科病案中记载尤多,故不再收录。

病案9 经行舌麻

张某,女,38岁。2023年4月2日初诊。近2年来,经行出现舌麻,随经期过而消失。刻诊:体形肥胖,平素性情急躁,喜叹息嗳气。月经周期提前,甚则一月两至,量少,色时红时紫,偶夹血块,经行不畅,胸胁、小腹胀痛,每至经前两天出现舌麻木。舌质红,苔黄腻,舌下浅静脉主干增粗,颜色紫暗,脉弦涩。

证属肝郁气结,痰瘀阻络。治宜疏肝解郁,化痰行瘀。处方:柴胡、川芎、陈皮各12g,香附20g,甘草5g,当归、白芍、枳实、茯苓各15g,益母草30g,胆南星10g。服5剂后正值月经来潮,自觉本次行经流畅,量增多,色红无血块,胸胁、小腹胀痛减,舌麻木明显减轻。守方加丹参18g,继服5剂,随后服中药当归浸膏片20天,日服3次,每次5片,次月月经复常,舌麻木全消。

评析:舌麻是指舌上有麻木感觉的自觉症状。《中医舌诊》“舌麻痹条”说:“无论什么原因,只要营血不能上营于舌,舌便会产生麻木的异常感觉。”

患者平素多痰,性情急躁,肝郁不疏,痰气郁阻,冲任失调而见经期紊乱,气血阻滞不能濡润经脉,“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小腹……上贯膈,布胁肋……”“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症见经行不畅、小腹胀痛、胸胁、舌麻木等症。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化痰活血行瘀之品,疏畅肝气,使气血调而病若失。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