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观耳识病法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五邪》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灵枢·病》记载“耳聋无闻,取耳中。”观耳识病是以观察耳背表面苗窍(毛细血管)的色泽、部位、形态,来辨别疾病所在脏腑,属于寒,热、虚、实何证,以确定下一步的治疗原则。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总结出观耳识病的规律。现介绍如下。
1.耳背部的划分方法 将耳背面分为四区。
(1)上部:过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耳背对应点作一条水平线,水平线以上至耳尖为胃经苗窍分布区。
(2)中上部:耳甲艇对应的耳背凸起处,为肺经苗窍分布区。
(3)中下部:中上部与下部之间的凹陷处,为肾经苗安分布区。
(4)下部:耳甲腔对应的耳背凸起处,为肝、心两经苗窍分布区。
2.苗窍的观察
(1)胃经苗窍观察:胃为水谷之海,后天之本。因此,胃对人体生理功能与健康的影响,占重要的地位。
胃的苗窍出现青色、暗乌色,呈直条状者,为胃脘痛(小儿浅表性胃炎、成年人慢性胃炎),多属虚寒证。临床表现:遇寒则痛甚,空腹时痛重,喜按,喜暖,怕冷。
苗窍出现青色,有赤色分枝者,为胃炎,多属实热证。临床表现胃脘胀满、纳呆、暖气、口吐酸水、胸中懊、便秘臭秽。
苗窍呈现紫红色,又有马尾从生状者,多是胃或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实热重症。临床表现除有胃炎症状外,兼有呕血、便血、胃脘处或脘腹部刺痛拒按。在临床中同时观察到口腔两侧咬合线的变化:若咬合线突起如一条白线,为浅表性胃炎;若咬合线处呈暗紫色筋纹或紫底上有白腐烂状苔,多是胃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若呈黑紫色有暗灰色苔状,口中气腥臭秽浊,多是胃癌(成年人亦然)。
(2)肺经苗窍观察:苗窍出现青色直条状。多为支气管炎,属虚寒证。临床表现咳嗽、喉中痰鸣、气喘,咳吐白色稀痰,夜重日轻,早晚遇寒加重,
苗窍为青色有鲜红分枝状,多为肺炎,属实热证。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气喘,喉中痰壅,鼻翼扇动,烦躁啼哭,咳吐黄黏痰,日重夜轻(成年人有胸痛、吐痰带血或吐脓痰)。
紫色如乱麻状,多为肺门淋巴结核或肺结核。临床表现咳嗽无痰,低热,胸闷隐痛,自汗,盗汗,日渐消瘦,身困乏力,两颊潮红,甚者咳痰带血。
(3)肾经苗窍观察:苗窍为青色旱直条状,多为肾虚,属虚寒证。临床表现腰酸隐痛,夜晚尿床(遗尿),四肢发冷,怕寒喜暖,困倦无力,或头晕、梦遗、善忘。
紫红色如马尾状,多为肾热,属实证。临床表现尿黄尿频,尿中刺痛,或尿中带血,腰痛腿酸,面目及下肢水肿,口渴烦躁。
(4)肝、心经苗窍观察:青色呈直条状,多为肝气郁结肝炎。临床表现胁肋胀痛,口苦烦闷,多愁喜怒,头晕多噩梦,易动手斗殴,或心悸不安,胸闷太息。
赤红色如乱麻状,多为心阳亢盛,肝内郁热,属实热证。
临床表现心烦易怒,时常哭啼,发热惊风,胁胀腹满,小儿夜啼。
青暗而有红色丛生状,多为心脏病或肝病(肝硬化)。临床表现心悸,口唇发青,梦惊不寐,胁肋胀痛,肝大,腹大青筋暴露,心烦,眩晕,口苦拒食。
3.苗窍的真假苗窍发自耳根,与头皮相连接者为真。若苗窍不是发自耳根,不与头皮连接者为假苗窍,无参考意义。可见,耳与经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就记述了“耳脉”,《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做过详细的阐述。手太阳、手足少阳、手阳明等经脉、经别都入耳中,足阳明、足太阳的经脉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经虽不直接入耳,但都通过经别与阳经相合而与耳相联系。奇经八脉中阴跷、阳跷脉并入耳后,阳维脉循头入耳。所以《灵枢·口问》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与脏腑的关系同样密切。如《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难经·四十难》说“肺主声令耳闻声。”《证治准绳》说“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之客。”这些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功能上是息息相关的。人体的内脏或躯体发病时,往往在耳郭(廓)的相应部位出现异常反应。但观耳识病仍需与四诊合参,方可有它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