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煎服法的讲究
桂枝汤的煎服法堪称中医中药煎服法之典范。
微火缓和煮药法
煎煮桂枝汤,“以水七升(1400ml),微火煮取三升(600ml)”。所谓“微火”,就是要求火势和缓不猛,煮令罐内药液微涨轻沸,不使溢出为度,否则药汁散失,频添清水,必然药液气轻力减,难以生效。且微火缓煮,可避免芳香药物有效成分过多损失,以使桂枝汤发挥解肌祛邪,调和营卫之效。
药后啜粥助汗法
药后啜粥,目的在助药力。服药之后,稍待片刻,大口喝热稀粥一升余(200ml左右)。一则借谷气充汗源,二则借热力振奋卫阳,祛邪外达使与汗并,随汗而解,如此则易于酿汗,且用以取汗,无亡阳之忧;用之止汗,无恋邪之弊。
温覆微汗适度法
药后温覆,是发汗的重要辅助措施,否则难以得汗。有人用桂枝汤效不理想者,常与未能遵法覆被有关。其法为,服桂枝汤后,当平常被覆盖腰部以上,厚衣被覆盖腰部以下,乃腰足最难取汗故也。发汗的程度,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现代养生保健中的足浴疗法与此有异曲同工之效。通过此类方法微微发汗,从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
服药中病即减(止)法
服药一次,即汗出病瘥者,停止余药,因药为补偏救弊而设,若病已解而仍服药,则徒伤正气。一服之后,未能出汗,须进第二服,仍无汗,当缩短给药时间,半日左右就可服药第三次,病重者,尚应昼夜兼服,以加强和维持药物效力。若仍无汗可连进二三剂,直到病愈。然而现在服用中药,多以方便一时为准,无论外感内伤,统统一日三次,方法单一,对保证疗效尤其对中医治疗急症利少弊多,故借鉴仲景之服药以中病为度的经验,仍具现实意义。
桂枝的功效显著,用之中的,每获良效,但是也应注意桂枝辛温助热之性。
仲景在《伤寒论》即提出禁用桂枝之例。后世医家对桂枝辛温助热多有阐发。
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云“……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无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
《得配本草》记载桂枝“勿经铁器,甘草汁浸,焙干用。阴血虚乏,素有血症,外无寒邪,阳气内盛,四者禁用”,认为肉桂(桂皮、紫桂)“畏生葱、石脂……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
尤在泾指出“设误与桂枝,必致汗不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矣”。
张璐在《本经逢原》中云“桂枝上行而散表,透达营卫,故能解肌。……世俗以伤寒无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
由此可见,桂枝辛温助热,力善温通,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