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梅龄用药心得
一、药效分类
(一)通补药
1、补(助)阳通阳——生附子(劫阴回阳)、炮附子(助阳)、天雄、肉桂、鹿茸(升阳通阳)、鹿角、续断、巴戟天、淫羊藿。
2、补气行气——黄芪、参须、续断(通补肾气)、怀牛膝(通补肾气)、炒扁豆(补运脾气)、刺五加、五指毛桃。
3、补阴通阴——龟板(通任脉、化瘀)、鳖甲(补阴、化瘀)、海参(滋阴行血);
4、补血行血——当归、丹参、鸡血藤、白茄根(兼祛风湿);
(二)解郁
1、疏解肝(胆)气郁(作用由强到弱排序、下同)——香附、柴胡、抚芎、郁金、代代花、绿萼梅、旋覆花。
2、破肝(胆)气散结(轻用亦可解郁,癌症及良性肿瘤须重用,成人往往在10g以上)——紫杉醇、麝香、青皮、川楝子、橘核。
3、三焦(腑)气郁
(1)上焦——麝香(可破气散结)、檀香(散结解郁)、枳实(破结下气)、瓜蒌壳、郁金(可宣散上焦湿郁)、枳壳、广木香、白蔻仁、厚朴(去上焦之湿、下焦之气)、橘皮。透郁热——连翘、炒栀子、三黄(黄连、黄芩、大黄)粗末麻沸汤泡15秒钟左右(上、中火郁)。
(2)中焦——山柰(可破气散结)、甘松(可破气散结)、枳实(可破气下结)、槟榔(可破气下气)、草果、厚朴花、厚朴、大腹皮、广木香。附:三黄粗末麻沸汤泡15秒钟左右(宣散中焦火气内郁)
(3)下焦——青皮、山柰、枳实、槟榔、大腹皮、台乌、沉香、沉香曲、降香(活血兼理气降气)。
(三)补肾
相关理论——补肾气可助补肾阳,阴阳气血合化可以化为精,元气是元精的组成部分,元气,肾气,肾阴,肾精,肾阳的关系。
1、补肾阳:肉桂、补骨脂(补敛)、鹿角胶、葫芦巴(补阳利水)、巴戟天(补阳祛风湿)、续断(通补)、骨碎补(通补);ps:附子为助肾阳劫寒。
2、补肾气:党参、黄芪、红参、高丽参。
3、补元气:野山参、林下山参。
4、补精:鳇鱼肚胶(填阴)。
5、补肾阴:熟地、龟胶。
6、养肾血:枸杞。
(四)散、破结
1、破阴结(皮肤发黑流脓臭水):马钱子(走筋脉破结),皂荚子,天雄,川乌,生附子(助阳劫阴),雷公藤,鹿角霜,蟾酥,麝香,北细辛,桂枝,小金丹。
2、破痰结:皂荚子(温润化痰湿、破阴结),猪牙皂(辛燥,可辛温走上散结,水热互结不宜);轻者鬼箭羽、牡荆子;
3、破瘀结:皂角刺(破营瘀结)。
4、散咽喉之结:预知子(八月札),挂金灯,山慈姑,猫抓草(偏温);
(五)升发脾阳
从强至弱——天麻、黄芪、荷梗、北柴胡、升麻、蔓荆子、荷叶;ps:鹿茸补肾阳中育升脾阳;
(六)安气
太子参(力强)、淮山(重用)、西洋参、黄精。
(七)潜阳
龙骨、牡蛎(走阳分、气分潜阳);龟甲、鳖甲(走阴分潜阳)。
二、证药对应
(一)六经表湿
1、透太阳表湿药
香薷(卫分兼气分)、藿香(卫、气分,叶梗有别)、防风(卫分、经脉)、羌、独活(走营分、经脉,治寒湿)。
2、透少阳表湿药
防风、秦艽(营分、经脉、兼透湿热),青蒿(偏热、营、血分,并走厥阴),蔓荆子(偏风、上窍)、羌活、藁本(经脉为主、兼走厥阴)、辛夷(鼻窍、兼走阳明)、苍耳子(兼治湿毒),木瓜(治风湿,经脉营气)。
3、透阳明表湿药
白芷(偏寒湿)、藿香、防风、佩兰(兼化湿浊)、藁本、广木香(卫、气分)。
4、透太阴表湿药
防风、苍术(足太阴为主)、藿香、麻黄、香薷(夏月之麻黄)、薏苡仁(卫、经脉)、大豆黄卷(卫、肌肉)。
5、透少阴表湿药
独活、千金拔(主腰,走经脉、营分)、细辛(走营分、经脉,治寒湿)。
6、透厥阴表湿药
羌活、千年健、豨莶草(走经脉、治湿热、并走少阳)、青蒿、蔓荆子;清震汤(升麻、荷梗、苍术三药治疗湿火或兼毒)。
(二)少阳受风
气分——主选防风;
营血分——羌活、独活、桂枝;
夹湿——秦艽、木瓜、蚕沙、薏仁;
夹湿热——青蒿、茵陈;
夹水——防己;
(三)平旦腰痛
血痹风湿(由强到弱)——紫葳又称凌霄花(入肝肾血分,性稍凉,活血化瘀,又能祛肝肾经风湿)、千斤拔(入肝脾肾经,活血祛风湿,亦可略补脾肾之气)、桑寄生;
(四)风火迫血
症见—痛一阵,下一阵,肛门如烙—白头翁加剌猬皮。
(五)治阴下汗
注意阴虚湿热同见——与大补阴丸合二妙。
(六)厥阴瘀热
心急紧张则腋下、手足心汗出——丹皮
三、病药对应
(一)营分用药(截取部分)
1、寒邪
临床表现:寒凝营分则身疼,入阻脉络则色紫,甚至伴局部麻木,或伴肿硬疼痛,久则可成冻疮。
常用药:
寒凝营阴而痛——桂枝(散寒通营)、细辛、川芎(渐入脉络);
冻疮而肿——加皂刺、乳香、没药;
营痹发展为经脉血瘀—症见痛甚不除,或皮下结节、按之则痛,或局部变暗—乳没、甲珠、三七;
营痹血瘀发展为阴凝—可兼现局部紫黑发木、塌陷萎缩)—鹿角霜、天雄、肉桂;
2、热邪
临床表现:热入于营,热性丰隆,壅滞络脉则为皮肤红疹、咽红肿痛,甚者影响肌肉,所谓逆于肉理,蕴腐成脓而发为疮疡(火者更多见)。
常用药
偏表——连翘(偏表透热散结)、金银花(透热解毒);
偏里——赤芍(清营活血)、丹皮(透热活血);
热渐化毒——玄参(凉营解毒);
热夹风者——紫荆皮(散营分风热)、紫草(化瘀)。
兼瘀者——茜草
营瘀化燥—干燥肤厚皮屑—赤芍、红花一类。
(二)浊邪用药
临床表现:油耳,狐臭,溃烂汗足,肤出油腻,排泄物秽浊恶臭;皮肤局部卫闭营瘀(当先问黄汗、狐臭以定湿浊体质),其稍感风寒即易从湿浊从化。
1、表湿浊
主药——青蒿(透湿为主)、荷叶、佩兰、蚕砂(兼治风湿)、金银花露、土茯苓(兼治湿毒)、薏苡仁、霍香叶。
2、里湿浊
主药——草果、甘松、独圣散、厚朴、人中黄、金汁(祛浊火毒)、土茯苓、土鳖虫(祛瘀浊)、生大黄、矾石(去痰浊)、皂荚子(去痰浊)、硝石(去瘀浊)、蟾酥(去湿浊瘀结,破气)、薏苡仁、山慈菇(祛瘀浊、散痰结)、五倍子、大戟、败酱草。
3、化胃肠道之浊(都是以浊化浊,但以浊药化湿则不可)——马粪、牛粪、鸡矢白、蚕砂。
4、化湿浊毒——蚕沙、土茯苓、皂荚子、草果、珍珠粉(尿精浊腥臭,化精分浊毒)、金银花露(透湿浊火毒)、人中黄(清湿浊火毒)、萆薢(利湿化浊)。
(三)毒邪用药
1、泻火毒(暂略)——辰砂;
2、祛瘀热毒——丹皮、赤芍、鳖甲、升麻;
3、祛湿毒——土茯苓、白鲜皮、五倍子(主要外用)、土槿皮(外用)、人中黄(祛湿热火毒)、金银花(露)、蛇床子、赤小豆芽、珍珠粉(败精分湿浊毒);
4、祛风毒——僵蚕、蝉衣、薪蛇、全蝎、蜈蚣、露蜂房(去风湿瘀浊毒)、大风子(仅外用);
5、祛阴寒毒——花椒、生附子、天雄、雷公藤、北细辛、川乌、草乌、巴豆、砒霜;
(四)焦膜病辨治(后补)
四、方药鉴别
(一)宣发与透
宣发:麻黄、香薷、羌活、独活、细辛(力弱);
透:防风(透风湿),荆芥,葱白;
(二)补气药
党参、人参——益胃补气,补气而具生津;
西洋参——补气生津养阴;
太子参——补液强于生津,故兼补脾胃之阴,可安气;
沙参——养液(南沙参>北沙参)无补阴之效;补气之效弱,但补而不腻;生津,除时令燥邪。
ps:党参、黄芪无补脾胃之阴之功。
(三)姜黄与片姜黄
同:理气活血,通经络、祛风湿、止痛,治风湿、痹痛,还有消散痈毒疖肿营卫、气血的搏结)。都是偏辛温的;形态上两者都黄;
异:形态上,姜黄黄得很匀称,片姜黄没有那么匀称,片姜黄里面还有楞楞晶晶一样的东西,姜黄没有。
姜黄主要起通营卫的作用,甚至有点化瘀的作用,解营卫的搏结,消散更强,兼败毒的作用。片姜黄主要还是用于杂病的多,对于经脉的气血不通,祛风寒湿痹痛更厉害。
(四)银翘散与桑菊饮
银翘散:舌边尖红,喉咙红肿痛,隔一段时间才发展到咳嗽,营分有热,郁营容易陷进血分,他就容易陷进阳明,营血同病就变了银翘汤;
桑菊饮:可一般舌质可以不红,喉咙可以不痛、不肿、不红,容易引起鼻鸣,鼻子轻度塞,打喷嚏,很快发展至咳嗽,风热鼓舞津液外出,流点黄鼻涕,卫分气分的症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