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杂病不能区别对待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后世又分为两本—《伤寒论》、《金匮要略》。
这里提出问题,《伤寒论》主讲外感,《金匮要略》则攻杂病,我们在学习、使用经方时候应该将“伤寒”与杂病分开来看待嘛?
1.我的见解是不应该分开,后面有解释,
2.应该为《伤寒论》正名,改为原名《伤寒杂病论》。
“伤寒”亦是“杂病”,“杂病”亦是“伤寒”,不分家
伤寒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之一,是经方精、简、效、廉,且其具有普遍适应性,在日常中、临床中有很多运用机会,能有效解决问题。
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重在揭示临床辩证论治的规律,当时大众医生治愈率不高,因医者辩证不清而治死的案例时有发生。所以迫切需要一本临床实用手册及其切实的理论来指导大众医者,《伤寒杂病论》由此诞生。
“庶可以见病知源”,就是体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目地和要求。
柯韵伯说:“世谓治伤寒,即能治杂病,岂知仲景杂病论即在《伤寒论》中,且伤寒中又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伤寒与杂病合论,则伤寒与杂病之证治井然,今伤寒与杂病分门,而头绪不清,不得以杂病混伤寒而妄治之矣。”
此说颇为允当,但陈亦人先生对此提出问题及更进一步的补充。
“杂病论既在《伤寒论》中,何必再有《金匮要略》?
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伤寒论》中有大量的杂病内容,不容否认。
二.是强调伤寒与杂病合论,因为伤寒与杂病夹杂互见,并没否定伤寒的存在。
三.是伤寒与杂病合论,主要是揭示辨证规律,不是专论杂病,所以不详于病名而在于辨证,《金匮要略》是以病为单位进行辨证,而且专论杂病,与伤寒杂病合论的目的不同。
由此可知《伤寒杂病论》是论述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具有共同性,而《金匮要略》以病为单位,侧重于个别性。
《金匮要略》晚出于《伤寒论》之后八百多年,而且编入了后世医籍的内容。
其临床价值尽管很高,但绝不能据此而否定伤寒杂病合论。”
任应秋先生言“《伤寒论》就是疾病论”
刘渡舟先生言:“《伤寒论》系辨证论治的书。”
至此,我们能清楚明白,无论“伤寒”还是“杂病”皆是仲景向我们揭示辩证论治的一般规律,不应分开。
1.临床医生有将二者分开的,就是没有弄清楚二者的关联性,而去孤立的看待二者。
2.重在揭示辩证的一般规律,以强调辩证论治。
更加说明六经铃百病的正确性。
最后,感谢陈亦人先生教导。
实事求是的态度,打破很多思维局限,去除以往中医学术上的沉珂,让人耳目一新。
“只要我们能真正做到正名求实,虽然是千古沿误,必会逐渐得到纠正,仲景的伤寒杂病合论之旨,也必定会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
只要我们能真正领会了伤寒杂病合论的精神,就会使辨证论治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医疗水平更加提高,从而为发扬中医学做出新的贡献,为攻克现代医学尚无良法治疗的许多疑难病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