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认识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学习中医,先要感受阴阳。阴阳是古人观察宇宙天体变化,从中总结出来的抽象概念。

虽然抽象,但是只要我们把阴阳具体化,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水果是抽象概念,但是我们只要说橙子,就立刻明白水果这一概念了。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在跟师学习的时候,老师给他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在野外进行的,老师让李东垣先观察自然界的山川草木,体会温度、湿度、亮度的变化,这样再提升到抽象的阴阳概念时,就会理解得更为深刻。

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多观察自然,久而久之就可以捕捉到阴阳在每一个具体事物中的影子。

咱们就拿白昼和夜晚举例,白天太阳照耀的每一寸 大地,都沐浴着日光,温暖、明亮、草木欣欣向荣,人的心情也随之愉悦、欢快;到了夜晚,静谧袭来,清冷、暗黑,倦鸟归巢,人的心情也变得沉静、安稳。

这就是对阴和阳最最朴素的解释,一点也不玄妙,非常的生动。所以我们可以展开联想,太阳和类似太阳的能量带来的变化和特征都归为阳,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以及一切事物的表现都可以归为阴。

面向太阳即为阳,而太阳没有照到的后背即为阴。

现在我们再来看教材,“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

其实你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出很多例子。然后你再把阴阳的概念运用在人体,比如功能和器质就是一对阴阳,其中脾胃的消化功能,就是阳;脾胃有形的脏腑器官就相对为阴。

认识阴阳,不是为了割裂的去看待两者,而是要明白阴阳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掌握了阴阳之间的关系,看病时才能逻辑清晰,疗效精准。

阴阳可以无限细分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这个意思是说,不要认为阳就是阳,阳还可以继续分阴阳,比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白天中的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上午中接近正午的时候,就是阳中之至阳,而清晨时分就相对属阳中之阴。

总之,道理就是如此,可以无限细分,不可胜数。

阴阳是相对的

阴和阳不是绝对的,相对于夜晚,白天就是阳,但相对于一个艳阳高照的白天来讲,乌云密布的白天就算是阴天了。 这一个关系在人体,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楚,阴阳虚实的情况。有人说她上火了,那么这个上火是因为阳太盛了呢,还是由于阴变少了,从而导致阳相对于阴而言显得亢盛了呢? 所以,以后再有人口腔溃疡,你就要好好辨别一下,这个火的虚实。

阴阳可以相互转化

这个关系也很好理解,你宅在家里一整天,同一个空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白天变成了夜晚,从阳转为阴,一觉起来,又从夜晚变回了白天。四季的更替也是如此,春夏秋冬,阴阳更替。

在人体,因虚致实,因实致虚的情况非常多,阳虚的人久了,阴寒在体内积聚,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形成把阳气格拒在外的病情,患者会出现出汗、发热等一系列阳热之证,但其实是因为体内阴邪太重。

还比如气虚的人,水湿内停,停聚久了反生湿热,这也是阴阳在不断的相互转化。

阴阳互根互生

这个咱们可以从经典的太极图中窥见端倪。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阴与阳相互依赖,缺少任何一方,则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了。比如我们总说治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固护津液,不能过分的开泄,导致津液丢失太多,大汗亡阳。

津液为阴,它是人体功能正常运转的必要物质,有津液的滋养,脏器功能才能正常,才能源源不断的化生能量,人才能表现出各种生命体征。

而同样,感冒误治导致阳气衰微,脉沉微,四肢厥冷,此时即使有充足的阴液物质,但是由于阳气太弱,不能够把营养物质转化成能量,人的生命也就同样岌岌可危。

所以为什么此时必须赶快用些温肾、扶阳、补气的药物,帮助人体接续阳气。

以上是阴阳之间几组最最主要的关系,把这几对关系把握好,在认识疾病的时候,你就会养成辨证去看待问题的思维。

当然了,中医基础理论,不可能看一遍就搞定的,你需要反反复复理解,从古籍到教材,来来回回的看,平时没事儿了就多观察自然,观察四季,时刻记住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再把你的体悟应用到人体。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