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麻黄汤一定要注意这几条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太阳病,以无汗脉浮紧为主症,是辛温解表发汗的代表方剂。方药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把麻黄汤看做一个整体,是辛温发汗峻剂,通过发汗达到解表祛邪的治疗目的。去掉桂枝,即三拗汤;加入生石膏、生姜、大枣,即大青龙汤。

条文: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六经辨证要点:1.太阳病,表实阳证,病位在表,正气不虚,以无汗、脉浮紧为主症。2.常见典型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3.常见鼻塞、流鼻涕、喷嚏等鼻部症状4.麻黄汤证的身体疼痛症状明显,常见头痛,典型者可周身关节疼痛,如被杖。5.可伴有水肿,如常见于肾性水肿。6.发热不是必备症状,症状越多,诊断准确率越高。7.舌脉:舌淡不红,苔润不干。脉浮紧而有力。

注意事项

1.麻黄汤是辛温解表发汗的代表,服药后辛温加速气血循行、体温增高而汗出,可以当做兴奋剂。如果有里热,会加重里热,所以运用麻黄汤的时候,必须无明显热证如果有里热,可加入生石膏

2.呼吸系统疾病常见表证,需要鉴别是否存在麻黄汤证。

3.呼吸科常用麻黄剂,因为呼吸系统的咳喘常伴有表证,比如哮喘、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往往是外感诱发,因此常用麻黄剂解表。慢性期因为无表证,则不用麻黄剂。

4.麻黄平喘,其实主要是表证的喘。如果非表证的喘,麻黄是不能解决的。

5.麻黄利水,也是表证的水饮,水肿在体表,用麻黄、麻黄汤去发汗解表,表证解,伴随的体表水肿也自行消退,但不能说麻黄利水、利尿。

6.如果有里热,加生石膏,如大青龙汤。有湿邪加苍术,如麻黄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等。阳虚者加附子,即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若麻黄汤证基础上,见到项背强几几,可加葛根。

7.麻黄汤的治疗目的是辛温解表发汗,需要仔细交代患者,趁热服药、服药后覆取微似汗,也可啜热稀粥,无热稀粥者可啜饮热水,若不汗更服,依前法,总之要达到遍身微微汗出,不能大汗出,如果汗出表解,要停药

8.发汗就会伤津液、伤阳气,因此正气不足的外感,即表阴证的少阴病,不能单纯应用麻黄,必须在扶正基础上去解表发汗,尽量小发汗,发汗祛邪不伤正气津液。有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者,服麻黄剂后有尿潴留风险,属于小便不利,也是麻黄发汗伤津液的表现,可以用其它解表药物替代。

9.麻黄常用剂量在12-15g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