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的概念及意义

辨证是运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推理,从而确定疾病之属性、病位之深浅、病邪之盛衰、人体正气之强弱,为论治提供依据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学习辨证首先要掌握中医理论中症、证、病的概念。所谓“症”,是指病人感觉到的自身异常变化及医生通过四诊获得的异常征象,如恶寒、身痛、咳嗽、胸闷等症”是分析与判断疾病的原始依据。所谓“证”,是指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的反映。例如,肝胆湿热证,病位在肝胆,病性为湿热,病机为肝胆湿热。“证”由一组相关的症状组成,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所谓“病”,是指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病理演变过程,如感冒、泄泻、水肿等“病”能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

中医学认识并治疗疾病,是既辨证又辨病。辨证,首先着眼于证的分辨,然后才能正确地施治。例如,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病位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等不同的证,只有分辨清楚,才能确定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等方法予以合理治疗。所以,中医学中的辨证与辨病是灵活运用的,既可以先辨证后辨病,也可以先辨病后辨证。实际在临床上中医的辨证也包括了辨病。

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辨证方法。一般常用的辨证方法有九种。编者依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将所有辨证编了一首辨证易记歌,即:三、四、六,二、五、八,病因津液与经络。其中,三指三焦辨证,四指卫气营血辨证,六指六经辨证,二指气血辨证,八指八纲辨证,五指五脏辨证(实际指脏腑辨证)。另外,还有病因辨证、津液辨证、经络辨证。在这九种辨证方法中,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津液辨证等五种辨证方法作为重点将在本章中详细介绍,而其余四种辨证如经络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在临床上不大常用,故将它们列入附篇中简单阐述。

在这九种辨证方法中,病因辨证是外感病辨证的基础,六经辨证是外感病伤寒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病温病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才是各科的辨证重点。气血辨证、津液辨证、经络辨证实际上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

在这几种辨证方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是八纲辨证。在八纲辨证中,虚、实、寒、热辨证尤其重要,必须好好掌握。通过八纲辨证学习者可对病位的深浅、病证的性质、邪正的盛衰、病证的类别有个初步印象,故八纲辨证也称第一步辨证。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机的特征再进行其他的辨证,为第二步辨证。如果说第一步八纲辨证是简略的辨证,那么第二步辨证才是具体的辨证。一般而言,脏腑辨证和经络辨证主要用于对内科杂病的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从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进行归纳分析,主要用于说明急性外感性疾病的传变规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