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的基本病机
1
气津不布,脏腑失和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肺主气功能失常,清气吸入减少,则宗气生成不足。肺气亏虚,防御作用减弱,外邪反复侵袭,则肺脏功能受损,宣降失常,引起全身气机不畅,通调水道功能失司,则津液输布障碍。同时肺朝百脉,肺气虚则推动无力、固摄无权,致血行缓慢或血溢脉外,形成气滞津停血瘀的病理状态,是肺结节形成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失常也会影响肺与其他脏腑的协调作用。肺与肝、脾、肾联系密切,肺敷布津液依赖于脾的转输、肝的疏泄和肾的气化,而气血津液的失常可能导致肝、脾、肾的生理功能紊乱,影响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转化。脏腑功能紊乱会进一步加重气结、津停、血滞,为肺结节的形成创造了环境。此时结节尚未形成,但若病邪留滞肺部,着而不去,则结节始生。
2
玄府郁闭,津血留滞
玄府广泛存在于各脏器、官窍等组织器官中,是气血津液和营卫精神等升降出入的道路和门户,贵开忌阖。充足且正常运行的气血津液亦是玄府开阖有序的物质基础,若因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劳倦等因素引起气血津液失常,则玄府开阖异常。
肺主治节,通过宣发和肃降促进和调节全身气、血、津液的代谢,其功能的发挥与玄府这一微观结构密切相关。玄府开阖不利,则气血津液运行失调、升降出入障碍,这种郁滞的状态为肺结节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使邪气留滞局部为患。肺为娇脏,气血津液失常易影响其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等生理功能的发挥。肺司呼吸、开窍于鼻,咽喉为其门户,肺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外界环境中的六淫邪气、烟尘等秽浊之物皆易通过口鼻而直接侵袭于肺,使气机不利、水津不布、血行不畅,终致水湿内停、痰浊内生、瘀血停聚。这些病理产物堆积于肺,可导致肺结节的发生或进展。
3
痰瘀互结,遂成窠囊
气滞痰瘀胶结日久,共存于肺某一局部的病理状态称为窠囊。肺结节为有形病灶,其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密度增高的阴影,与窠囊的特点相符。窠囊形成,使藏匿于肺中的痰、瘀等病理产物更不易排出。
痰瘀久伏肺内,痰瘀互结,遂成窠囊。贮藏于肺之痰瘀又反向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加重玄府郁闭,进一步损耗正气,或使原有结节长大,或导致新的结节生成。故痰瘀之邪既是导致肺结节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结节生长变化的原因,是肺结节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
肺结节患者心理负担大,易见焦虑、抑郁情绪,加重肺气不利,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及玄府开阖。肺在志为悲,故过度悲伤、忧虑易伤肺。肝主疏泄,肝肺两脏协同调节全身气机,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肺失宣降,进一步加重气机阻滞,痰浊、瘀血等积聚不通,则可导致结节进一步增大。
4
正虚邪盛,蕴久化毒
肺结节的形成,始于气血津液运行失调,形成痰浊、瘀血积聚于肺,而痰瘀等病理产物又加重气津失调、玄府郁闭,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变生毒邪。气血津液衰少,正气虚衰,机体五脏之气的推动、濡养等功能均减弱,加之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等,导致内生毒邪,且正愈虚、邪愈盛,终致毒盛正虚;或肺虚防御卫外功能减退,外邪反复侵袭,外感之毒与内生之毒相合。痰瘀凝结于肺,内外毒邪依托其间,加剧正气虚弱,终致正不胜邪、邪盛正衰,结节进行性生长,甚至发生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