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临证五项法则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孙子:穷寇勿追,围师必阙(汗吐下温清补消和,给邪出路)。

用药如用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十枣汤)。

一、伤寒五法

1、指伤寒有发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等五种基本治法。

2、医书名。4卷(一作5卷)。明·陈长卿撰。撰年不详。

五法,中医中主要代指伤寒五法,系明代陈长卿将前人对于伤寒病证的治法归纳为发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五法。书中结合伤寒脉证详论五法,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有其独到的见解。清·康熙年间石楷予以校订,并加按语重刊。

1、发表法:解表法,又名疏表。通过发汗以解除肌表之邪,故名。针对病证的寒热,可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指用性味辛凉,具有疏风解热作用的药物,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治法。适用于恶寒轻而发热较重,有汗的风热表证。麻疹初期疹未透出时亦可应用。常用药物有薄荷、荆芥、淡豆豉、桑叶、银花、连翘、升麻、葛根等。代表方有桑菊饮、银翘散、升麻葛根汤等。

辛温解表指用辛温发散药物治疗风寒表证的治法。适用于恶寒重而发热较轻,全身痠痛,无汗的风寒表证。上半身浮肿较重的早期水肿证,兼有发热恶风的风湿骨痛及外感风寒诱发的哮喘症等均可酌情应用。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苏叶、藿香、防风、荆芥等。代表方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2、解肌法: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即解除肌表之邪。是对外感证初起有汗的治法。《伤寒来苏集》:“解肌者,解肌肉之汗也。”《温病条辨》:“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汗,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故临床上应针对病症的寒热而采用辛温解肌法或辛凉解肌法。辛温解肌如桂枝汤,辛凉解肌如柴葛解肌汤。

3、和解法:是针对外感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里之间,不能使用汗、下等法时,用以和解的治法。《伤寒论》的小柴胡汤,治温疫的达原饮,治温病似疟的蒿芩清胆汤等,都是这一法则的例方。对内伤杂病气机郁滞,肝脾不和等,也适用和法。如肝气郁结而致月经不调用逍遥散;六郁用越鞠丸,均属本法范围。《医学心悟》:“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4、攻里法:下法,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等邪实之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使用。分寒下、温下、润下等,除润下药较和缓外,其余多较峻烈,年老体弱慎用,孕妇和月经期勿用,无实结者不要轻易采用。

5、救里法:温法,回阳救逆法,救治阳气将脱的方法。症见汗出不止,吐利,四肢厥逆,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为寒盛阳衰,阳气将亡之候。急用四逆汤或参附汤挽回阳气而救厥逆。

二、伤寒五十法

1.辛温去寒法,(麻黄汤)

2.寒泻救阴法,(白虎汤)

3.回阳救逆法,(四逆汤)

4.微发小汗法,(桂麻各半汤)

5.升津发汗法,(葛根汤)

6.速决速汗法,(大青龙汤)

7.调和阴阳法,(桂枝汤)

8.引经报使法,(黄芪五物汤)

9.固表止汗法,(桂枝加附子汤)

10.潜阳育阴法,(桂枝加龙牡汤)

11.培土制水法,(天雄散)

12.温脾固阳法,(甘草干姜汤)

13.滋补消导法,(酸枣仁汤)

14.敛肺止咳法,(苓甘五味姜辛汤)

15.条达肝气法,(镇肝熄风汤)

16.引火归元法,(引火汤)

17.少火生气法,(肾气丸)

18.阴阳互根法,(白虎加人参汤)

19.扶正去邪法,(小建中汤)

20.祛邪扶正法,(大黄附子汤)

21.补不恋邪法,(附子粳米汤)

22.逆流挽舟法,(葛芩连汤)

23.提壶揭盖法,(越婢汤)

24.通下清上法,(大承气汤)

25.升降脾胃法,(泻心汤)

26.格拒反佐法,(芍药汤)

27.滋水行舟法,(麻仁丸)

28.轻升脾气法,(补中益气汤)

29.升水降火法,(黄连阿胶汤)

30.培土生金法,(参苓白术散)

31.滋水涵木法,(六味地黄丸)

32.泻南补北法,(附子泻心汤)

33.缓急止痛法,(甘麦大枣汤)

34.柔肝止痛法,(芍药甘草汤)

35.柔肝利水法,(当归芍药散)

36.行阳化湿法,(苓桂术甘汤)

37.利水消肿法,(五苓散)

38.逐水消肿法,(十枣汤)

39.行阳化瘀法,(桂枝茯苓丸)

40.通下化瘀法,(桃仁承气汤)

41.破血逐瘀法,(抵挡汤)

42.降气化痰法,(桂枝加厚杏汤)

43.行气豁痰法,(栝蒌薤白白酒汤)

44.行气燥湿法,(二陈汤)

45.行气排脓法,(排脓散)

46.行阳排脓法,(薏苡附子败酱散)

47.苦温化湿法,(乌梅丸)

48.涩肠止利法,(桃花汤)

49.利水实便法,(五苓散)

50.润肠通便法,(蜜煎方)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