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癌痛不仅效果好,副作用更少
癌性疼痛是中晚期肿瘤患者最常见和最难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缓解疼痛成了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癌痛治疗主要采取WHO推荐的“三阶梯疗法”,该疗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患者症状,但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中医对此有独特优势
一、临证思维
癌病多为因虚致病,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初期邪盛而正虚不显,故以气滞、湿聚、痰凝、血瘀、毒壅等所致之实证为主。中晚期出现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衰败之象。发病趋势为邪愈盛而正愈虚,本虚标实,病机错综复杂,病势日益深重。
病至晚期,其临床表现往往以疼痛为多见,病理因素则多为“癌毒”,病机不外“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癌毒多由气滞、血瘀、湿聚、痰凝、热壅等日久胶结而成。
若癌毒壅滞脏腑气机升降,阻碍经络气血运行,其证属实,为不通则痛;若癌毒耗损气血阴阳,则脏腑、经络失于濡养,其证属虚,为不荣则痛。
癌痛的治疗原则,应针对癌病局部癌毒壅实,整体正气亏虚的病机特点,而施以且攻且补。
对于攻、补原则的具体运用,癌痛多见于癌病晚期,且多有手术史,或“放疗”“化疗”史,往往正气大伤,不耐攻伐,故其治疗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癌毒。本病虽可适当辅以祛邪抗癌法,但应力避盲目攻邪和过度“放疗”“化疗”。
扶正当依据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别予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由于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扶正培本多从脾肾入手。
癌痛患者胃气之盛衰直接影响病情的转归,即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而且抗癌解毒之品多易攻伐伤胃,从而使患者出现胃痞纳呆、呕恶等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使患者难以坚持用药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固护“胃气”应贯彻治疗的始终。
抗癌解毒之法,如以毒攻毒、软坚散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可酌情运用,但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养正则积自除”的原则,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要。癌病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只要正气不伤,仍可“带瘤生存”。
二、常用止痛中药
运用抗癌解毒之法,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按肿瘤性质和部位的不同,选择配伍经现代药理研究有抗癌作用的中药,以提高疗效。兹将常用者选介如下。
1.虫类止痛药:如蟾皮、蜈蚣、露蜂房、全蝎、土鳖虫、蜣螂、壁虎、斑蝥、水蛭等。
2.化瘀止痛类:如赤芍、莪术、三棱、丹参、桃仁、穿山甲、大黄、紫草、延胡索、郁金、石见穿等。
3.祛痰化湿类:如瓜蒌、贝母、天南星、半夏、百部、马兜铃、海蛤壳、牡蛎、海藻、猪苓、泽泻、防己、土茯苓、瞿麦、萆薢等。
4.清热解毒类:如白花蛇舌草、半边莲、半枝莲、藤梨根、龙葵、蚤休、蒲公英、野菊花、苦参、青黛等。
三、辨证思路
癌痛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者不外阴阳气血亏虚。其中阴血不足者,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阳气亏虚者,其疼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
标实者,有寒、热、气滞、血瘀、痰饮等不同。寒痛多痛剧,且部位固定,遇寒痛增;热痛多呈灼痛、胀痛,并可伴见局部肿胀;痰饮致痛多为疼痛而重着,日轻而夜重;气滞痛多为局部癌灶胀痛,兼胸腹胀闷或痛无定处,每遇情志刺激加重;血瘀痛则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入夜痛甚。
在癌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又常互相兼夹,进一步耗伤正气,形成正虚邪实,故应辨清标本虚实之主次,以便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
癌病之脉宜小不宜大,如体虚而脉盛,舌净而无苔者,多属癌毒鸱张,正不胜邪,为病进之象,多预后不良。
四、验案举隅
(一)脾肾阳虚,寒凝血脉案
李某,男,72岁。2009年8曰16日初诊。
主诉:“肺癌”合并左下肢疼痛2年,疼痛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疼痛,影响夜间睡眠,经相关检查,确诊为左肺腺癌伴左股骨转移,给予“化疗”2个周期,患者出现骨髓抑制而终止后续治疗,改为口服靶向药物治疗后,患者肺部肿瘤得到控制,左下肢疼痛缓解,不影响夜间睡眠,间断口服止痛药物。1个月前患者病情加重,肺部肿块增大,左下肢疼痛加重,经多方治疗疼痛仍作,夜间无法睡眠。
刻诊:左股骨疼痛难忍,痛有定处,夜间为重,遇寒加重,得热痛减,形体消瘦,畏寒肢冷,脘闷纳差,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紧。
证属脾肾阳虚,寒凝血脉。治宜温补脾肾散寒,养血通脉止痛。以附子理中汤合桂枝汤加减。
处方:
制附子(先煎)9g,红参(另煎,兑)12g,
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干姜12g,
桂枝15g,白芍25g,当归15g,蜈蚣1条,
大枣8枚,炙甘草9g。
每天1剂,水煎400mL,分2次温服。
二诊:服上方10剂,疼痛有所缓解,继以骨碎补15g易附子再投,以防附子蓄积中毒之弊。
三诊:继服上方15剂,疼痛明显缓解,体力增加,遂改用丸剂缓图。
按:《诸病源候论》曰:“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其痛不离其部。”临床观察也表明,癌痛的发生多与阴寒之邪有关。本例患者左股骨疼痛与畏寒肢冷等脾肾阳虚之症并见,故当以温阳、养血、通络止痛为法。
附子理中汤为《伤寒论》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方中以理中汤温中健脾为基础,加大辛大热之附子,以补火生土,脾肾双补,先后天并调,使全方温阳祛寒之力倍增。
桂枝汤中重用白芍,重在养营通脉以止痛,桂枝与理中汤合用为桂枝人参汤,有温通表里、宣达内外之功;桂枝与炙甘草合用,寓有桂枝甘草汤之意,能温振上焦心肺之阳气,兼具缓急止痛之功;桂枝还具生发之性,能疏达阳气,条畅气机,以加强止痛之效。
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既可助附、桂、姜温经止痛,又可防其过于发散;当归活血通络兼养血之功;稍佐蜈蚣,以加强通络止痛之效。桂枝汤与附子理中汤合用,温补脾肾,养营通脉,相得益彰,不止痛而痛自止。
(二)肝郁脾虚,痰瘀交阻案
代某,男,62岁。2010年5曰12日初诊。
主诉:“贲门癌”术后1年余,腰痛2个月。
病史:1年前患者因剑突下不适,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贲门癌”,遂给予手术切除,术后恢复尚可,未行“放疗”“化疗”。2个月前出现腰痛,确诊为“腰椎转移”。
刻诊:腰痛如折,平卧则痛止,行走则痛重,平时情志抑郁,闷闷不乐,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进食则易呃逆,食后腹胀更甚,嗳气频频,面色不华,肢体消瘦,大便不畅,舌质黯淡有瘀斑,苔薄白腻,脉沉弦细。
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痰瘀交阻。治拟疏肝健脾和胃,消癥散结止痛。方以《医宗金鉴》柴芍六君子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
北柴胡12g,白芍12g,党参30g,
炒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2g,
姜半夏12g,桃仁12g,砂仁12g(后下),
炙甘草 6 g,红花12g,当归15g,
土鳖虫 9 g,川芎12g,牛膝20g。
每日1剂,水煎500mL,分3次温服。
二诊:服上方7剂,腰部疼痛减轻,脘腹胀痛、嗳气均有所缓解,仍进食则易呃逆,不思进食,食后腹胀,舌脉同前。予原方继续服用。
三诊:服上方15剂,腰痛及腹胀明显减轻,大便通畅,食欲亦有所好转。守上方再服10剂后,改为香砂六君子丸治疗。电话随访2个月,腰痛未作。
按:本例患者年高体弱,加之手术及久病伤正,以致脾胃虚气虚。复因情志久郁,木郁乘土,土壅木郁,互为因果,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肝失疏泄,则气滞血瘀,而成痰瘀交阻之患。治之重在疏肝健脾以固本,辅以化瘀消癥、祛痰散结之法以止痛。
本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为主,时时顾护胃气;合桃红四物汤以养血活血,化瘀而不伤正;加入土鳖虫、川牛膝,取其功擅疗伤化瘀,通络止痛,兼能引药下行;柴胡、白芍与砂仁相配,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陈皮、半夏、茯苓合用,以行气祛湿化痰。全方健脾气,资化源,重在扶正,故辅以消癥祛痰,亦无伤正之忧,而共达止痛之效。
(三)肝郁血虚脾弱,气血瘀滞脉络案
马某,女,43岁。2011年4月25日就诊。
主诉:“乳腺癌”术后1年,左颈部疼痛6个月。
病史:患者于1年前发现左乳房肿块,在某市肿瘤医院诊断为“乳腺癌”,行左乳腺癌根治术。6个月前发现左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行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为转移腺癌,术后予以“化疗”。
刻诊:左颈部刺痛,上肢活动后痛甚,伴两胁胀痛,头晕目眩,口燥咽干,烦躁不安,夜不能寐,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纳差,毛发稀疏,舌质黯淡,边尖略红,苔薄白微黄,脉弦细无力。
证属肝郁血虚脾弱,气血瘀滞脉络。治宜养血疏肝,健脾益气,佐以化瘀通络。方以逍遥散合失笑散加减。
处方:
北柴胡12g,白芍15g,当归15g,
炒白术15g,黄芪30g,茯苓15g,
炒枣仁15g,莪术15g,炙甘草6g,
生蒲黄(包)12g,炒五灵脂(包)12g,
延胡索(醋制)12g,蜈蚣2条。
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温服。
二诊:服上方7剂,未获显效。正虚瘀结,难获速效,治当守方守法,予原方再投。
三诊:服药15剂,颈部及两胁疼痛明显减轻,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纳差好转,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上方再进10剂后,改为研末装胶囊口服,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患者体质明显改善,已能正常工作。
按:本案的治疗要点有三,需权衡主次,不可偏废。一是重用健脾益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气充血生的目的;二是疏肝敛阴与柔肝缓急并用,理气而不辛燥伤阴;三是控制疼痛是患者最迫切的要求,化瘀止痛虽然有可靠疗效,但必须在有效益气养血基础上,酌情使用,不可猛药漫投。
故本方既有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补中,资其化源,缓肝之急,又有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柔肝缓急;柴胡与当归、芍药同用,疏肝解郁,补肝体而助肝用,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失笑散与延胡索、蜈蚣同用,以活血散瘀,通络止痛;炒枣仁尤有妙用,意在养血安神,俾神安则痛可缓。诸药合用,肝脾同治,气血并调,体用兼顾,共奏行气活血补血,化瘀散结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