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人事档案”

在中药的世界里,有几种药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对这几个人名的“人事档案”进行一番梳理和考察,也许会引发我们的兴趣。

徐长卿 

徐长卿是萝藦科植物,以根及根茎入药,功能祛风、化湿、止痛、止痒,用于风湿痹痛、胃痛胀满、牙痛、腰痛、跌仆伤痛、风疹、湿疹等病症。

“徐长卿”,一个非常规范的汉人名字。李时珍曰:“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可见,徐长卿确实是一个人,还是一位悬壶济世的郎中。

网上有好事者为徐长卿之名编织了几则博人眼球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说得最有鼻子有眼的是这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命悬一线。朝廷张榜招贤,民间郎中徐长卿揭榜应招,用草药蛇脷草为皇帝治好了蛇伤。李世民兴之所至,询问这种能起死回生的药草叫什么药名,徐长卿听了竟张口结舌,答不上话来。原来,在李世民被蛇咬伤后,凡是带“蛇”字的词语都成了忌讳。情急之下,站在一旁的宰相魏征为他解了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长卿听了,赶忙点头称是。李世民不假思索地说:“是爱卿用这味草药为朕治好了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它‘徐长卿’吧。”皇帝金口玉言,草药徐长卿的药名就这样传下来了。

还有另一种版本的说法。情节和上面的故事大同小异,只不过将唐太宗李世民换成了宋太祖赵匡胤,徐长卿的民间郎中身份变成了粗通一点本草皮毛的文人墨客,李世民被毒蛇咬伤变成了赵匡胤老胃病复发,等等。

其实,“徐长卿”的药名是谁起的,究竟是李世民还是赵匡胤,我们用不着去考证。唐宗宋祖也不会因此而生知识产权纠纷,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来没有为这种草药起过名,也从没见过那个叫徐长卿的人。早在成书于东汉的我国第一部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有了“徐长卿”之名。书中记载:“(徐长卿)味辛温。主鬼物,百精,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久服,强悍轻身。一名鬼督邮,生山谷。”可见,至少在东汉甚至更早以前,该草就已经以徐长卿之名在民间作药物使用。硬要把徐长卿同唐宗宋祖扯在一起,岂不又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笑话?

顺便提醒一下读者,徐长卿并无解蛇毒的功能。它之所以被称作蛇脷草,盖因其叶呈披针形至线形,形似蛇舌。“脷”是闽粤地区方言,指动物的舌头。

 杜仲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又名思仲、思仙。

李时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因服药而得道,可见杜仲是一位修炼者。在道教和佛教中,都有“得道”这一概念,指通过修行达到非凡的境界。佛教谓修行得道可以成佛,道教谓存神炼气得道可以成仙或长生。从“思仲、思仙,皆由此义”之句辨之,此君应是一位道教徒,家中排行老二,患肾虚腰痛病已经有一些年头了。

 赖氏橘红 

赖氏橘红为化州橘红中的珍品,明清两代岁岁纳贡。

陈仁山《药物出产辨》(公元1930年)云:化州橘红“产广东化州,以赖家园为最”,因呼赖氏红、赖氏橘红。以所产道地药材闻名遐迩而得到以家族姓氏命名中药的殊荣,大概只此一家了。广东赖家园及其后人今犹在,这又是一个有名有姓、有档可稽的中药故事。

 使君子 

使君子是驱虫药。

《开宝本草》曰:“俗传始因潘州郭使君疗小儿多是独用此物,后来医家因号为使君子也。”此释颇为存疑。首先是潘州姓郭的那位仁兄被称为“使君”。“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在汉代用于称呼太守刺史,汉以后专门作为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汉武帝时,在中央御史中丞的属下设刺史13人,分片监察各郡国。至东汉末年,刺史品级两千石,已成为拥兵一方的地方军政长官。历史上,刘备就是一个著名的使君。曹操曾举荐刘备任豫州牧,下领17县。州牧就是刺史,王莽篡汉时将刺史改称州牧,刘备故被称为“刘豫州”或“刘使君”。《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旧时文人虽多亦儒亦医,但官至州郡,干部级别那么高,还会有空闲去做儿科郎中,那就真的是“小儿科”了,实在使人难以想象。如果有人告诉你,刘备成了刘使君以后还搂草打兔子,经常在空闲时重操旧业贩鞋织草席,你信吗?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在“使君子”之名问世前,后唐侯宁极《药谱》中此物已有“史君子”的名称。“史”和“使”虽一字之差,且读音相同,但在使用时,它们的释义却完全不同。“史君”,不过是一位姓史的先生;“使君”,则是官阶和地位的表达,不是谁都可以胡乱自称的。尤其是《开宝本草》成书于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侯宁极《药谱》成书于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史君子”之名成名在前,不过几十年,却变成了“使君子”,且出典还说得那样“有根有据”。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谁能说那个“潘州郭使君”不会是“史君”攀高枝而演化出来的故事?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