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干燥综合征验案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主要侵犯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以口干、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严重者可累及心、肺等器官,表现为多系统、多脏器损害。本案患者虽是一派阴虚之象,但王琦教授诊治时并未直折其火,而是以金匮肾气丸为主方,于阳中求阴,再佐滋阴之品,从而使患者一系列症状好转,大大减少激素药的用量。
临床资料
一、病例介绍
闫某某,女,49岁,2021年1月12日初诊
主诉:眼干、口干、皮肤干3年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三年前因呕吐、头晕,赴医院就诊为“干燥综合征”,三年来服用“硫酸羟氯喹片”,2020年11月开始服用“醋酸泼尼松龙片”、“复方环磷酰胺片”。
刻下症:平素眼干、口干、皮肤干、乏力、纳差、味觉减退。自觉服用激素药物引起睡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视物模糊,血压170/100 mmHg,服降压药控制在120/80 mmHg,下午至夜间口干舌燥、需饮水3L余,小便多,大便可。苔白腻,脉细。
二、辅助检查
2020年11月6日北京协和医院检查:空腹血糖8.6 mmol/L;升主动脉增宽;淋巴细胞间质性病变可能;双肺多发小结节;双侧胸膜局限性增厚;肝左叶小囊肿。抗SSA60抗体:100(正常<15);抗SS-B抗体IgG:92(正常<15);抗R052抗体IgG:128(正常<15)。ALT:152 U/L(7~40),AST:116 U/L(13~35),总蛋白90。服用上述药物后,2020年12月9日,ALT、AST、总蛋白恢复正常。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燥痹,气阴两虚证。
诊断依据:根据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首次提出“燥痹”病名, 并于1989年被中国中医痹病委员会采纳, 作为“干燥综合征”的中医对应病名。根据平素眼干、口干饮水多、皮肤干、乏力等表现可诊为气阴两虚证。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
诊断依据:患者眼干、口干、皮肤干,且抗SS-A60抗体、抗SS-B抗体、抗R052抗体均高出正常值,据此诊为“干燥综合征”。
四、干预措施
2021年1月12日初诊,处方:肉桂6 g,淡附子10 g,山萸肉12 g,山药20 g,熟地15 g,丹皮10 g,茯苓10 g,泽泻10 g,石斛15 g。30剂,水煎服。
2021年3月16日二诊,干眼症状好转,已有泪水,皮肤干好转。今诊夜寐差、头痛,苔中微厚。处方:肉桂6 g,淡附子10 g,山萸肉12 g,山药15 g,熟地黄20 g,牡丹皮10 g,茯苓12 g,泽泻10 g,夏枯草20 g,百合20 g,苏叶12 g,酸枣仁20 g,30剂,水煎服。
2021年5月12日三诊,干眼症状好转,泪水增多(原眼角因干燥而疼痛、需滴人工泪液,现疼痛减轻,不需用滴眼液)。皮肤由干燥起屑变为润泽,脱屑减少。绝经3年。现牙龈肿。处方:肉桂6 g,淡附片10 g,玄参15 g,补骨脂10 g,山萸肉12 g,山药15 g,熟地黄20 g,牡丹皮10 g,茯苓12 g,泽泻10 g,30剂,水煎服。
2021年6月24日四诊,干眼症状继续好转,眼干磨痛已消失,泪水增多,现不滴人工泪液,原有视物模糊、看书有不适感,现已控制。皮肤较润泽。牙龈不肿。今诊述空腹血糖由原8.6 mmol/L下降至5 mmol/L。舌中红剥边有苔,脉细。处方:肉桂6 g,淡附片10 g,山萸肉12 g,山药15 g,熟地20 g,丹皮10 g,茯苓10 g,泽泻12 g,女贞子15 g,枸杞子15 g。
五、疗效转归
二诊干眼症状好转,已有泪水,皮肤干好转。三诊干眼症状好转,泪水增多(原眼角因干燥而疼痛、需滴人工泪液,现疼痛减轻,不需用滴眼液)。皮肤由干燥起屑变为润泽,脱屑减少。四诊干眼症状继续好转,眼干磨痛已消失,泪水增多,现不滴人工泪液,原有视物模糊、看书有不适感,现已控制。皮肤较润泽。牙龈不肿。今诊述空腹血糖由原8.6 mmol/L下降至5 mmol/L。患者2020年11月服用“醋酸泼尼松龙”12片,2020年12月8片,2021年1月6片,2021年2月5片,2021年3月4片,2021年4月3片,2021年5月2.5片,2021年6月2片,患者因服用激素导致满月脸表现,服中药后,至3月满月脸渐渐消肿,至6月面肿已微。
临证体会
西医对于干燥综合征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干燥综合征也属于中医特色优势病种之一。但是,在干燥综合征诊疗中,不少医生由于其表现出明显的热象,常盲目投以清热泻火之品。很多医者对于阴虚火旺导致干燥综合征之人的治疗思路皆从“肺”或“肝”论治,以清热降火、滋阴生津为主,用药一派苦寒清凉,长期使用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而在本案中,王琦教授主张阳中求阴,以温补肾阳,此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之意,再佐石斛、 女贞子、枸杞子等益气养阴之品,从而使得患者干眼症状好转,皮肤润泽,减少激素药用量。
如有学者认为燥分温凉,寒性收敛,腠理不开、气血不通,当以辛温开润法温通阳气以润燥。有学者提出“热”为干燥综合征发病之标,而“寒”为之其本,先有寒后有热,病机错综复杂,治疗上强调温清并用,温以通痹,凉以解毒,而不是单一的“燥之”“润之”。可见寒邪是引起干燥综合征关节疼痛和口眼干燥等最主要的病因,要重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治疗上强调温清并用,温以通痹,凉以解毒,而不是单一的“燥之”“润之”。可见寒邪是引起干燥综合征关节疼痛和口眼干燥等最主要的病因,要重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注重内寒的调治、阳中求阴,方能掌握全局、有的放矢。正如《医贯·消渴》言:“盖命门火衰, 不能蒸腐水谷,水谷之气不能熏蒸上润于肺,如釜底无薪,锅盖干燥,故渴……故用附子、肉桂之辛热,壮其少火,灶底加薪,枯笼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