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脏合痹”理论的临床运用

风湿免疫病属于中医学“痹病”“风湿病”范畴。当今风湿免疫病中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疾病越来越多,且多呈现肢体与脏腑同病的复杂特性,疾病模式由单一向多元演变,单一辨治体系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以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及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立足“五体痹”“五脏痹”传变与风湿免疫病的发展和转归,提出“体脏合痹”理论,并主张以“和正调衡”为总体治疗原则,以指导风湿免疫病的个体化、系统化防治。

“体脏合痹”的理论内涵

体脏合痹是基于中医传统理论,结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临床特征而立论。其拓展了“体”“脏”的内涵与外延,将五体、九窍、玄府、十二节均归属于“体”,五脏、六腑、髓海、心包等皆归属于“脏”。体、脏由血脉、经络相连,表里相合,相互影响,融为一体。

体痹的内涵与外延

《素问·痹论篇》根据五行学说将体痹分为筋、脉、肉、皮、骨五体,以“五体” 为纲归纳各类体痹的独立特征。除痹病共有的关节肿胀疼痛、麻木不仁、重着等症状群外,五体痹还各有不同表现。如皮痹常表现为局灶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化症等病的临床症状;筋痹常表现为强直性脊柱炎、纤维肌痛综合征等病的临床症状;脉痹可表现为血管炎、雷诺综合征等疾病的症状;肌痹可出现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的相关症状;骨痹可出现类似骨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然邪气侵袭体表,病变部位并不局限于“五体”,亦包含相应体表组织器官。如干燥综合征表现为口、眼、鼻干燥;白塞综合征常表现为口腔、眼部、生殖器溃疡;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表现为听力下降、中耳炎、鼻窦炎、鼻息肉、眼葡萄膜炎、声带慢性病;复发性多软骨炎表现为耳、鼻、肋软骨畸形,眼部炎症及听力障碍。

中医学将九窍视为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孔隙,是沟通上下内外及气机升降出入的主要通路,为五脏气血阴阳盛衰体现于表的外候。淋巴系统为循环周身的大型网络结构,联通肢体关节及诸多官窍,与中医学中的“三焦”在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上均密切相关,亦为“五体”通过生克制化协作运行而发挥正常功能的枢纽。因此,体痹的概念不应局限于皮、肉、筋、脉、骨之五体痹,而在广义上涵盖了在外的所有体表组织,人体在表、在外的风湿免疫病皆可从体痹论治。

脏痹的内涵与外延

风湿免疫病具有多系统、多脏腑受累的特点,其累及脏腑出现相应症状时,均可按脏痹论治。脏痹雏形始见于《素问·痹论篇》所论“五脏皆有合……内舍于其合也”之五脏痹。随着国内外对风湿免疫病认知的逐步深入,发现风湿免疫病几乎可以攻击人体的任何器官系统,且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千变万化,故而五脏痹已无法完全概括脏痹的范畴,脏痹的概念需扩展外延。

六腑与五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在风湿免疫病发病中亦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免疫细胞,从而触发、驱动机体的自身免疫,最终影响风湿免疫病的发生发展。胃肠隶属于六腑,也是风湿免疫病常见的受累部位,如干燥综合征患者常由于唾液流量减少,不能自然缓冲反流的酸性胃内容物而出现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再如肠白塞综合征患者从食管到肛门全消化道均可受累。

奇恒之腑,形态中空,贮藏精气,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亦常在风湿免疫病中受累。例如,神经损伤是风湿免疫病常见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则往往提示病情严重,而神经系统与中医学 “奇恒之腑” 中的脑、髓密切相关。狼疮性脑病是重症狼疮的典型表现,致残、致死率极高;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可并发脑卒中,危及患者生命。此外,多种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还可侵犯心包,形成心包积液,严重者或可形成心包填塞。

总之,脏痹的概念不应局限于肝、心、脾、肺、肾之五脏痹,六腑、奇恒之腑及心包亦应涵盖其中,广义之脏痹应指相对体表而言在体内的所有脏器。

“体脏合痹”的内在机理

体与脏五行生化统属

五体是五脏基于五行通过援物比类的逻辑方法推导而得的。在生理上,体为脏的外延,二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表现为表里互传和五行生克关系导致的子病及母、母病及子、相乘、相侮等,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水不涵木易致筋骨同病。古代医者将五脏、五体特征与哲学的五行概念经过类比形成了五行脏体观,以具有动态特征的生克过程为核心。然而,过于拘泥于五行视角,难以解读风湿免疫病多系统受累所表现的体脏间复杂联系,如肌痹不独碍脾、脉痹亦可引发肾痹、皮痹可与肌痹同病、肺痹可与肾痹共存。因此,认识体脏关系要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将体脏视为一个互为统属、相互联系的动态平衡的精密网络,充分认识到任意一点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网络受到影响。

体与脏经络络属相贯

人体脏腑、形体、官窍各种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主要依赖经络的沟通联系。体表肢节、官窍主要通过十二经脉的外属内连与脏腑相互沟通联系,贯穿经别、别络,进一步增强体表肢节、官窍与脏腑的联系。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纵横交错、相互联系,还有无数络脉呈网状扩散,密布全身,渗灌气血。现代研究亦认为,经络的实质是通路,其效应与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体液、筋膜、生物场及未知因素的通路活动密切相关。经络系统沟通内外,网络全身,对阐释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经络学说是体脏合痹认识的科学依据,在风湿免疫病的诊疗中也应重视经络的作用。

体与脏气血津液环流

气血津液在脏体间循环流动,其生成转化是脏体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的媒介和动力。中医学的气血津液概念涵盖了西医学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组织间液等。在风湿免疫病的诊治中,应重视气血津液的调节。气血津液由肺气宣发、脾胃受纳与运化、肾气蒸腾气化,经三焦水道输布四肢九窍。若输布受阻,可出现体痹表现,如口干、眼干等。肺、脾、肾是气血津液化生与输布的关键,若源头受阻,肾气失于气化,可出现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肺气失于宣降,可出现肺血管功能异常等脏痹表现。现代研究发现,充满液体的间质系统是联系人体表里、运行气血津液的重要通道,其遍布全身,互相连接。因此,免疫细胞正是通过血液循环、淋巴循环、间质系统在机体不同器官或组织聚集,从而表现出体脏合痹的特点。

体与脏脑髓情志主宰

《颅囟经》明确提出“脑主神”,后逐渐形成脑为元神之府学说,即认为脑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外在活动。现代研究表明,大脑和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络是炎症性风湿免疫病中重要的机制。

情志失调亦可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内生五邪、六郁,引发风湿免疫病。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疾病和情绪障碍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致病途径,如促炎机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和血脑屏障细胞水平的神经递质改变;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患病率达60%以上,而情绪障碍会加剧疼痛感。

综上,体与脏紧密联系,表里相合,互为统属,相互依存,通过五行的体脏系统、经络的循环沟通、气血津液的濡养、脑髓的意识活动,构成了关系密切的系统网络,“体脏合痹”的多元疾病演变过程契合风湿免疫病多系统损害的复杂特性。

“体脏合痹”在风湿免疫病诊疗中的应用

和正调衡为总体原则

正气为一切能够抵御或清除外邪、调节机体阴阳、维持免疫平衡的物质;邪气为六淫邪气及机体气血阴阳失调产生的破坏免疫平衡的病理产物。正即是免疫稳态,而邪即为免疫失衡。

和正调衡即以和正祛邪为法,通过药物和/或非药物疗法对相关风湿免疫病进行干预,可通过多靶点起效,对多种具有生物拮抗关系的免疫细胞和多种细胞因子形成针对性的平衡调节,从而恢复免疫稳态,即所谓“多靶调衡”。因此,“和正调衡”非独“和法”,其重在“衡”。中医药治疗不仅是单纯扶正或者祛邪,而是强调恢复免疫状态的再平衡以达到缓解疾病之目的。

调脏安体起主导作用

调脏安体是指通过对“脏”的调理,使脏腑调和,气血调达,经脉调畅,从而使五体、九窍得以充养濡润,达到脏体和合的状态。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疏肝气,和血脉

如雷诺现象常因紧张或寒冷等因素诱发,表现为肢端皮肤颜色间歇性苍白、紫绀和潮红,常见于硬皮病等疾病,多从肝论治,治以疏肝理气、通畅气机。

理脾胃,濡九窍

如干燥综合征常采用健脾益气之法治疗,使脾气健运,津液输布,孔窍得养。

补肾气,益骨髓

如临床治疗骨赘生成、筋骨疼痛的骨关节炎以及腰脊僵硬、弯曲受限的强直性脊柱炎,常采用补益肾气之法,使肾气健旺,强筋健骨,充养腰脊。

泻心肾,疗疮疡

如白塞综合征临床所表现的口腔、外阴疮疡等多由心火或虚火灼伤脉络所致,治宜清心泻火或滋阴清热、引火归元。

调肠腑,愈关节

如水谷运化失常则生湿生痰,继而可引起气滞血瘀,导致关节肿胀、疼痛,故可通过调理肠腑运化治疗关节相关症状。

以体养脏的协同治疗

以体养脏是指通过对“体”的治疗和调整,帮助脏腑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使人体达到形神合一、阴阳平衡的稳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强筋骨,养脏气

采用传统功法如八段锦、易筋经等进行锻炼,可通过肢节的运动调整气机,激发经气,调节络脉,从而疏肝解郁、调理脾胃,改善异常情志、睡眠障碍、肠道菌群紊乱等。

通九窍,安脏腑

采用芳香疗法、穴位贴敷等从体表给药治疗方式,宣通诸窍,以体养脏,可使脏腑调达平和。

疗肢窍,防脏损

早期干预,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对五体、十二节进行调节和调护,可防止脏腑损伤,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也是中医药介入的重要时机。此阶段可防止早期类风湿患者发展为类风湿关节炎,也可防止其发生关节残疾,同时还可减少肺、心等脏腑病变的出现。

体脏同治是中心环节

体脏同治是指根据体脏合痹的特点,把握多系统损伤规律及防治时间节点,通过施治以断病因、定病位、逆病性、截病势,从而祛邪安正、和正调衡,达到控制疾病活动、防治多系统损伤、避免病情进展与重叠转化、延长生存期的诊治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断病因,御邪气

感染(外邪)是诱发和加重风湿免疫病活动的重要病因,故在疾病活动期时需兼顾体、脏易受之邪气与所合脏腑之气进行治疗,论治时应在控制原发病活动的基础上注重御邪深入,为体脏同治断病因之意。

定病位,兼体脏

体与脏在病位上互为表里、相互依托,因此定病位是体脏同治的内涵之一。

逆病性,和虚实

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寒热之病性,因此逆其病性而治痹是体脏同治在“治病求本”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运用和具体方法。

截病势,防进展

风湿免疫病活动时具有体脏同损、脏腑多伤、病情重叠之势,因此在论治中强调的是截其传变之势,应先症而治、截断病势。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