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杂病从痰论治的经验
临证遵前贤痰病之说,对许多内科疑难杂病从痰论治,而获良好疗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1. 痫证
《丹溪心法·痫》曾云,痫证之发生,“非无痰涎壅塞,迷闷孔窍。”治痫证,每师此旨,多从痰辨治。认为痫证的形成,或因七情失调,或外邪所干,或饮食劳倦,脏腑受损而致,每以痰浊蒙闭心窍为痫证发病的直接因素。因此,临床治痫应着重治痰。
常用涤痰汤加琥珀、远志、茯神等宁心安神药物治疗。
若肝火偏盛者,则去人参,加龙胆草、石决明、地龙干、山栀子;
脾胃虚弱者,常加淮山药、白术、扁豆等。
曾治一例18岁的男青年,患者3岁时因跌伤头部后而致癫痫,以后每年发作2~3次。发作时头部疼痛,随即四肢抽搐,尖叫一声昏倒在地,口吐痰涎,数分钟后苏醒如常人。近七年来发作次数增多,当年已发作多次,常服鲁米那、安定之类药物控制病情。就诊时患者胸闷痰多,口干口臭,大便干结,2~3天排便一次。舌质红苔白,脉细数。诊之为蕴痰化热,热痰上蒙心窍之证。今值间歇期,治宜涤痰开窍、清热安神。
拟涤痰汤加减,处方:清半夏、制胆星、枳壳、龙胆草各6g,陈皮、石菖蒲、琥珀各5g,茯苓、浙贝母、竹茹各10g,瓜蒌、朱砂拌麦冬各15g,石决明24g。5剂,水煎服。并配服白金丸,即明矾60g,郁金30g,共研细末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3g,每日2次。
患者前后四次就诊,主方共服近20剂后,精神转佳,诸症悉除。随访一年,痫证未再发作。治本例痫证,运用豁痰开窍、宁心安神兼以清热法治疗,而获良效。白金丸有豁痰安神定痫之功效,配合主方治疗,效果更著。
2. 痰厥
痰厥之证,多因平素形盛气弱之人,嗜食甘肥之品,脾胃受伤,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内蕴,偶因惊恐或恼怒,致气机逆乱,痰随气升,上蒙清窍,而卒然眩仆昏厥。
诊治此证,针对患者素有多湿多痰的证候特点,运用豁痰开窍安神法,以涤痰汤加减治疗。
例案:王某,男,13岁。患儿5日前因受惊后,随即神志出现异常,言语不清,继而四肢厥冷,昏倒不省人事,几分钟后苏醒逐渐恢复正常。患者平素痰多,色白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喜饮,四肢时有麻痹感。
治宜豁痰开窍安神法,拟涤痰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处方:清半夏、陈皮各4.5g,枳壳6g,茯神10g,竹茹9g,琥珀、菖蒲各3g,郁金、胆星各5g,瓜蒌15g,珍珠母20g。水煎服,3剂。
药后患儿精神转安,但自觉耳鸣、口干,舌质暗红,脉数。仍按前方出入。处方:瓜蒌15g,浙贝母6g,茯苓10g,陈皮、半夏各4.5g,竹茹、麦冬各9g,珍珠母20g,琥珀、石菖蒲各3g,服3剂后耳鸣已除。余症均明显减轻。痰仍多,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滑数。前方去麦冬,加牡蛎18g,又续服3剂后病愈,随访昏厥未再复发。
治本例痰厥证,运用涤痰汤(去人参)行气涤痰开窍的基础上加郁金、瓜蒌、琥珀等化痰宁心安神药物治之,又用养心安神的甘麦大枣汤代茶作厥后的调治。因方药对证,故药后获满意疗效。
3. 不寐 诊治不寐证,多本《素问》的“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旨,认为该证每起于胃气不和,积湿生痰,因痰化热,痰热上扰而致心烦不寐。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而致的不寐,亦常因兼有痰热内蕴、胃中不和、热扰神明,神明不安而致。如《景岳全书·不寐》所述:“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治疗方面,孙思邈《千金方》中原用于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的温胆汤,确有化痰清热、和胃安神之功效,是治疗因痰热内蕴引起的不寐证的理想方剂,每于临床随虚实证候的不同而灵活加减,每可获得良效。
对于迁延日久的顽固性失眠,以痰热扰心且兼有心阴耗伤之候为多见,常用温胆汤加党参(或太子参)、酸枣仁、五味子、生地、远志等益气养心安神之品(即取十味温胆汤之意)治疗。
例案:陈某,女,30岁。患者失眠已三年余,经常至夜难以入眠,心烦不宁,似睡非睡,严重时彻夜难眠,白天精神不振。近伴有头晕,耳鸣、胸闷、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痰多而粘,舌质淡白苔薄黄,脉细数。
诊之为痰热内扰而致失眠。运用化痰清热和胃、益气安神除烦法,拟十味温胆汤加减。
处方:半夏、远志、枳壳各6g,茯苓10g,陈皮、五味子各5g,太子参15g,竹茹、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各12g,炙甘草3g,秫米一撮(包),鸡子黄一个(冲)。服4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夜已能寐,纳食已增。
仍按前方出入。处方:酸枣仁、竹茹各12g,枳壳、远志、清半夏各6g,陈皮5g,茯苓10g,太子参15g,五味子、炙甘草各3g,秫米一撮,鸡子黄一个(冲)嘱其服4剂以巩固疗效。治不寐证,常在温胆汤或十味温胆汤中加秫米,是取《灵枢》的半夏秫米汤治疗不寐证之法,《灵枢·邪客篇》云:“秫米一升,法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渣,饮汁一小杯,……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秫米有养心安神之功,配合使用,可增强温胆汤治疗不寐的疗效。
4.脏躁
临证治疗脏躁,常从治痰入手,并配合养心安神法而取效。认为脏躁多因平素忧思多虑、情志抑郁、积久伤心、劳倦伤脾,而心脾损伤,化源不足,脏阴亏虚,则阴虚火动,灼液为痰,痰火上扰心神而致脏躁。
治宜理气化痰,养心安神法,常用十味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
例案:俞某,女,26岁。患者婚后得脏躁证。近几个月来因新婚后丈夫久出未归,而情志抑郁,胸闷烦躁,精神恍惚,日则悲伤欲哭,夜晚又难以入睡,心神不宁。诊其舌苔薄白,脉弦细滑。
证属心脾两虚,痰热上扰心神所致。
治宜理气化痰清热,养心安神润燥,拟十味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
处方:酸枣仁、夜交藤、竹茹各12g,五味子3g,远志、半夏各6g,茯苓9g,陈皮4.5g,龙齿(先煎)、太子参各15g。水煎服。并以北小麦30g,甘草10g,大枣10枚,水煎代茶饮。上方各服20剂后,脏躁得愈,精神复常。本例治疗,运用十味温胆汤养心理气化痰,又配合甘麦大枣汤润燥缓急、宁心健脾。两方合用,其养心安神、化痰润燥的作用显著,故药后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5. 瘿证
瘿证即颈前结喉两侧肿大。《诸病源候论》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指出瘿证常因肝气郁结而发病,临床上多见于患者长期情绪不畅、忧怒无节,导致气机阻滞,肝郁克脾,脾虚失运,津液停聚成痰,痰气交阻于颈部而致瘿肿,如《丹溪心法》所云:“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
可见瘿的发生与痰凝有关,所以治瘿证,多注重治痰,常用化痰散结的消瘰丸加夏枯草、黄药子、海蛤壳、山慈菇等药治疗。
如兼胸胁胀闷、心烦性急、气滞较甚者,加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
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肉、夜交藤、合欢皮。
例案:陈某,女,26 岁。患者平素性急易怒,心悸而烦,胸闷不舒,汗多,善食易饥,口干喜饮。数月来两侧甲状腺逐渐肿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经某地区医院作甲状腺吸131碘试验:3小时为 6%,24小时为36%。甲状腺同位素扫描显示:“甲状腺位置形态正常,腺体肿大,放射性分布均匀。结论:甲状腺肿大。”
诊其证为气滞痰结之气瘿,治从理气化痰、软坚散结入手。
处方:毛柴胡、枳壳、山慈菇各6g,白芍、浙贝母各10g,牡蛎(先煎)30g,元参、海蛤壳各12g,黄药子、北荞麦、麦门冬各15g,五味子、甘草各3g。水煎服。患者前后共服20剂后,两侧甲状腺明显缩小,心烦性急、心悸多汗症也基本消失,身体复常。治肝郁痰结之气瘿,把治疗重心放在理肝气、散痰结上,运用加味消瘰丸而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