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绝技之化脓灸
化脓灸,又称溃烂灸,是一种中医外治法。它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对特定穴位进行烧灼,使局部皮肤产生化脓反应,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某些顽症,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化脓灸的禁忌穴。
化脓灸的禁忌穴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首次记载禁灸穴28个,系统论述禁灸穴及其原因,其后数部灸疗专著或综合医籍对禁灸穴进行归纳、总结。隋唐时期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屡有增加穴位数量,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亦增加前人禁灸穴数量,并分类为绝对禁灸穴和慎灸穴。后世历代医家依照前例医家所范,对禁灸穴都有所改动或发展。明清时医家总结出禁灸穴歌,以诗歌形式记载传承,明代刘纯《医经小学》最早提出“禁灸穴”名称,并且记载了第一首禁灸歌赋,定45个禁灸穴,其后《针灸问对》《针灸聚英》《古今医统大全》等医籍引用。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也提出一首四十五禁灸穴歌赋,虽与《医经小学》歌赋表述不同,但禁灸穴位一致,后被杨继洲所撰的《针灸大成》引用。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提出四十七禁灸穴歌赋,后为清代《重楼玉钥》《医宗金鉴》及《针灸逢源》引用。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定禁灸47穴,亦广泛流传于世,以警示后人。
古代医学文献累计共出现了57个禁灸穴,这57个禁灸穴的出处、分布及归经等整体规律如下。《针灸甲乙经》是最大的禁灸穴出处,提出了26个禁灸穴;其次是《医经小学》,提出13个禁灸穴。具体如下:《针灸甲乙经》:头维、脑户、风府、承光、哑门、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素髎、下关、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石门、气冲、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耳门、瘛脉。《黄帝明堂灸经》:尺泽。《外台秘要》:迎香、少商。《太平圣惠方》:攒竹。《圣济总录》:阳池、睛明、天牖。《针灸资生经》:大杼、肩井、犊鼻、口禾髎、少海。《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头临泣、申脉。《医经小学》:天柱、颧髎、肩贞、周荣、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髀关、委中、殷门、承扶。《普济方》:瞳子髎、腹哀、中冲。《医学入门》:四白。
从57个禁灸穴的分布情况来看,头颈部禁灸穴最多,22个(承光、头维、脑户、瘛脉、风府、哑门、丝竹空、承泣、人迎、天牖、迎香、下关、耳门、睛明、素髎、口禾髎、头临泣、攒竹、瞳子髎、颧髎、天柱、四白);第二为下肢部,14个(伏兔、地五会、阴市、犊鼻、膝阳关、申脉、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委中、殷门、承扶、髀关);第三为上肢部,9个(少商、少海、天府、经渠、尺泽、阳池、鱼际、中冲、肩贞),第四是胸腹部,8个(乳中、渊腋、石门、鸠尾、肩井、气冲、腹哀、周荣);最少的是背腰部,4个(白环俞、心俞、脊中、大杼)。
57个禁灸穴的归经中,足阳明胃经以12个(承泣、下关、头维、人迎、乳中、伏兔、阴市、犊鼻、气冲、条口、髀关、四白)位列第一;其后为足太阳膀胱经,11个(睛明、攒竹、承光、大杼、心俞、白环俞、申脉、天柱、委中、殷门、承扶);足少阳胆经6个(头临泣、肩井、渊腋、膝阳关、地五会、瞳子髎);手太阴肺经5个(天府、尺泽、经渠、少商、鱼际);足太阴脾经5个(腹哀、周荣、隐白、漏谷、阴陵泉);手少阳三焦经5个(阳池、天牖、瘛脉、耳门、丝竹空);督脉5个(脊中、哑门、风府、脑户、素髎);手阳明大肠经2个(口禾髎、迎香);手太阳小肠经2个(颧髎、肩贞);任脉2个(石门、鸠尾);手少阴心经1个(少海);手厥阴心包经1个(中冲)。没有禁灸穴分布的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2条经脉。阳经总体分布了43个禁灸穴,阴经只分布了14个。综合上述研究可见,古代文献57个禁灸穴来源于《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医经小学》等医著。其分布情况是头颈部最多,下肢部次之,背腰部最少。
归经情况,足阳明胃经禁灸穴最多,足太阳膀胱经次之,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2条经脉无禁灸穴分布。分布于阳经的禁灸穴数量明显超出阴经。
57个禁灸穴中,最注重头颈部,此处禁灸穴多为头颈部血管及眼球周围腧穴。古人已认识到艾灸胸背部太过易造成“令人逆息”“灸即令人闷”等气胸症状,还误认为艾灸心俞、鸠尾可能伤及心脏而禁灸;古人虽知“胸背薄如饼”,主张胸背部需谨慎艾灸,但限于解剖知识的缺乏与片面了解,对其具体原因还处于一知半解状态。腹部禁灸穴多为妇女禁灸穴。而四肢部禁灸穴多为误伤血管、神经、关节腔或消毒不严格及个案讹传造成,现代很少承认四肢部有禁灸穴。《针灸甲乙经》所载禁灸26穴,只有10穴注明误灸后的危害,其文曰:“哑门灸之令人喑;丝竹空灸之令人目小及盲;脊中灸之使人偻;乳中灸之不幸生蚀疮,疮中脓血清汁者可治,疮中有息肉若蚀疮者死;石门灸之不幸使人绝子;气冲灸之不幸,不得息;渊腋灸之不幸,生肿蚀马刀,伤肉溃者,寒热生马疡可治;天府灸之使人逆息;经渠灸之伤人神;地五会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从以上禁灸10穴误灸后所造成的伤害来看,用现代解剖学衡量,古人所定禁灸穴是从长期实践的失败中总结出来的,如哑门穴近延髓故灸之致喑、丝竹空近眼珠灸之致盲、石门穴内为子宫灸之绝子等。《针灸甲乙经》所定禁灸24穴,其中近延髓区3个,眼目周围3个,耳区3个,心前区1个,女性生殖器外方1个,脊髓外方1个,动脉附近9个。这些区域内施行皮破肉烂的化脓性肉瘢痕灸,危害性很大,提出禁灸是有必要的。这里所谓禁灸是指用艾炷灸,不包括间接灸与艾条温和灸。禁灸的穴位多集中于头颈部与下肢部,从解剖位置上分析不少禁灸穴分布在五官(尤其眼球)、脑、血管、神经及重要脏器周围,而从归经来看禁灸穴位数量阳经明显多于阴经。分析古人禁灸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古人消毒意识淡薄,加之解剖知识欠缺,古代施灸主要运用艾炷直接灸,且提倡化脓灸,所以容易出现感染而致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可能是诊断辨证失误,错用或过用艾灸所致,虽然艾灸可用来治疗热证,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若古人因理论和经验相对不足,诊断、辨证、取法的失误而予以滥灸,很容易加重病情或造成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