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妙治干燥综合征
什么是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淋巴细胞增殖和进行性外分泌腺体损伤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临床以口舌干燥、眼睛干涩、猖獗龋齿等为最典型表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可出现皮肤、肺脏、胃肠等腺外受累,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发现干燥综合征怎么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现代医学主要针对眼、口局部症状对症治疗;针对系统性病变应用羟氯喹、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大多数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对免疫、消化、生殖等系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干燥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燥痹” 范畴,中医药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目前多从阴亏、虚火、燥瘀、燥湿等方面论治,治法以养阴益气为主。
如何认识干燥综合征
从外感、内伤分析干燥综合征之成因,认为其发病乃燥邪所致,或因时令运气变换而外感,或因五脏精气虚衰而内生,致精、血、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失养,筋脉痹阻,发为本病。并从“燥金气化”的角度,将干燥综合征分为燥毒兼火热、兼湿热、兼痰瘀三个阶段,强调主以祛邪,辅以滋阴清润之品,分阶段辨证论治。
分阶段治疗经验
燥毒兼火热,治当润燥解毒降火
燥金内急,首犯肝木,火气来复,煎灼肺金。此阶段以燥毒结火、耗伤阴津为主要病机。
症状:咽干口燥、眼干、腮腺和(或) 唾液腺肥大,胁痛、面色晦暗、恶心呕吐、水粪杂下,干咳、气喘、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
治法:润燥解毒降火
用方:自拟方润燥解毒汤
组成: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北沙参、麦冬、天冬、生地黄、枸杞子、白芍、白花蛇舌草、夏枯草、车前草
方解:方中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组成四妙勇安汤,功善清燥解毒;北沙参、麦冬、天冬、生地黄、枸杞子、白芍乃一贯煎化裁,功善生津润燥、填补真阴,诸药滋而不腻,使精血津液化源充足;夏枯草清热消肿,其味辛能散结,味苦可燥湿消肿,白花蛇舌草活血止痛,车前草凉血解毒,又能导热下行膀胱。全方共奏润燥解毒、清火消肿之功。
随症加减:若伤于外燥,症见皮肤干燥、瘙痒等,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若燥伤肺肾气津,致肺肾阴亏,金水不生,常用女贞子、乌梅、石斛等滋而不腻的清补之品以养阴润燥;若患者出现严重外分泌腺肿痛,证属血分热盛者,常用生地榆、连翘、槐花、牛蒡子、水牛角,或合用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若患者肝肾阴虚内热,症见头晕、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牙齿枯槁断裂,常用知母、黄柏、桑寄生、女贞子、墨旱莲、龟甲等清热润燥、滋肾养肝。
燥毒兼湿热,治当养阴清热利湿
燥毒肆虐,气津代谢失常,局部不得阴液濡养则干燥益甚;水精失布,停聚生湿,复与火结,则变生湿热。此阶段以燥毒侵袭,气机痹阻,气化失司,湿热蕴结为主要病机。
症状:关节红肿,大便溏稀,反酸烧心、口中黏腻,排尿困难、尿频、尿急,舌质红,舌苔黄腻等
治法:养阴利湿
用方:春泽汤加减
组成: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车前草、蒲公英、人参、柴胡、麦冬、天冬、生地黄
方解:方中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组成五苓散,能恢复三焦气化,促进水液代谢,分利小便以化湿浊;加车前草、蒲公英增强利湿之力;柴胡升少阳之气,疏解肝木之郁,助水津运化散布;人参滋补气阴,并有固脱之功,防五苓散过利小便更伤津液;麦冬、天冬、生地黄滋三焦肺、胃、肾之阴,并有清热之功,全为燥火邪气所设。整方亦利亦润,“利”乃燥因燥用之机,“润”乃辨证施治之法,利而不伤阴,润而不碍气,以图恢复水液周流运转。
随症加减:若患者外分泌腺肿痛,证属湿热壅盛者,常加用山慈菇、白花蛇舌草、车前子等清热解毒利湿;若湿聚痰凝,痰气交结,症见痰多质黏、胸闷气短、呕恶纳差、关节肿痛,常加用威灵仙、杜仲、远志、薏苡仁、枳壳、瓜蒌皮等行气化痰。
燥毒兼痰瘀,治当通络消痰散瘀
燥痹痰瘀互结,痹阻经络,使气血不得输布,筋脉失养,甚则形成有形实质包块。此阶段以痰凝气结、瘀阻经络为主要病机。
症状:瘀阻局部,则见局部腺体肿硬、青紫,皮肤瘀点瘀斑;痰瘀阻滞局部血脉,致气血壅遏,则见舌下络脉迂曲、青筋显露;痰瘀阻滞经络,气血不得灌注濡养周身,则见四肢麻木刺痛、肌肤甲错、面色晦暗;瘀血停滞胞宫,则见经血紫暗、经行血块等症状。
治法:活血通络、消痰散瘀
用方:自拟散瘀消痰汤
组成:川芎、当归、姜黄、川牛膝、柴胡、枳壳、夏枯草、车前草、生地黄、甘草
方解:方中川芎、当归、姜黄作用于血分,有活血化瘀之功;柴胡、枳壳作用于气分以调畅气机,前者疏肝解郁,后者入脾胃破气散痞;夏枯草化痰散结,车前草清利痰湿;牛膝逐瘀通经,导瘀血下行;生地黄滋阴润下,避免行气活血药物伤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气血同调,使痰瘀化、经络通、气血达。
随症加减:若瘀阻甚重,症见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肢体疼痛、舌质暗者,为加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常加用穿山龙、桃仁、红花、赤芍、玫瑰花、牡丹皮、蜈蚣等活血化瘀之品;若患者久病,气血亏虚,症见身体羸弱、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者,常用黄芪、鹿角霜、菟丝子、仙鹤草、炒芡实等补益之品,先补其损,扶正以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