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各家之长当汇通


​选择必读书和参考书 , 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历代积累 下来的医籍 ,可谓“汗牛充栋”,若不加以选择 ,不仅精力有 限 , 而兼收并蓄 , 莫衷一是 , 收效也不好。因此 , 如何有重 点、有主次、有计划地选读适当的医籍 , 对初学者是至关重 要的。

(一)以中医学院教材为基础 

全国中医学院统编教 材作为学习入门的教材 ,对于在校同学和个人自学都较适 合。个人认为 ,一九六三、一九六四年修订的第二版统编 教材较好 ,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 , 基本反映出了中医学 的本来面目 ,归纳了历代医学发展的主要内容 , 所采集的 理法方药比较平正 , 学术理论观点较为统一 , 并以现代语 言为主体编写 成的。虽有小疵 , 尚 不掩瑜。若能按 先基 础、后临床的次序 ,逐章仔细阅读 ,同时参读历代名著有关 部分 , 通读以后 , 反过来再从临床到基础进行复习 , 收效就更大。

(二)选读参考医著 

不论经典和后世医著 , 在通读的 基础上 , 应重点选择其主要部分加以熟读 , 后世的注释则 以参阅为主 ,然而其中注释论述精粹 , 归纳全面的 , 亦可熟 读。

《内经》,在通读的基础上 , 重点熟读和详读一些重要 专论 , 如有关阴阳、脏象、经络、诊法、病机等。至于参读注 家 ,可选薛 生白《医 经原旨》, 简 要易 懂 ; 徐 灵胎《内经 诠 释》, 扼要适用 ;张景岳《类经》, 注释平正 , 分类周详 , 便于 查阅 , 张隐庵、马元台等注家亦应合参 ; 张隐庵编写的十二 经络歌和经穴分寸歌等 ,便于诵读和记忆。 《难经》为解释《灵》、《素》之疑难而设问 , 结合《内经》 学习 , 侧重记忆其理论原理。 

《伤寒论》除“平脉法”不必作原文读外 ,其余全部原条 文应细读熟读 ,再选择理论平正的注释 , 作为辅导理解的 资料参读。该书注家很多 , 我个人认为 ,柯琴的《伤寒来苏 集》和陈修园编纂的《伤寒论浅 注》及《长沙方论》比较平 正。后者既采纳其他几十家注释精练平正部分 , 又有编者 的按语和小结 ,为便于记忆 , 对每一方剂编写了歌括和方 论 ,不但简明易记 , 而且尽量将主治、大法、煎服法编入歌 中 ,并将药物剂量、加减法等如实地编写进去 ,对初学者都 是适用的。当然 , 注家亦各有所长 , 各有不足 ,对于不恰当 的意见 , 尽量省略和剔除。

《金匮要略》是论杂病证治的专著 , 原文亦应熟读。但 注家很多 , 可选尤在泾的《金匮心典》, 其注释简明 , 可作入 门向导 ; 魏念庭的《金匮本义》, 周扬俊、赵开美的《金匮二注》, 陈修园的《金匮要略浅注》及《金匮方歌》等著作 , 均可 参读。其中精粹的论注部分应该熟读。 

脉学和诊断学的专著不多 , 大多散在各家综合性的著 述之中。《四诊抉微》、《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脉诀 规正》、《濒湖脉 学》、崔紫虚《四言脉诀》、黄坤载《四圣心 源》、《黄氏脉学》等 , 都是较平正的专著 ,除重复的内容外 , 最好尽量多熟读。 温病学以王孟英编纂的《温热经纬》、吴塘的《温病条 辨》为主要必读书 , 包括条文和自注。其他注家和评论作 为参考 , 如章虚谷《医门棒喝》、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杨粟 山《寒温条辨》等。 内、妇、儿杂病学的历代著述很多 , 以参阅为主。

​对有 概括性的临床基础著作 ,如《医宗金鉴》的“杂病心法”、“妇 科心法”、“幼科杂病心法”、“外科心法”等 , 具有提纲挈领 , 尽量全面概括 ,理法方药齐备 ,歌括易于诵读记忆等优点 , 可作为熟读的临床基本书籍。参阅书籍很多 ,择其要者读 之。如《诸病 源候 论》是较 早的 病因 症候 学 专著 ;《千 金 方》,《外台秘要》是汉唐以来医学发展的大成 , 尤其《千金 方》记载了不少新的发现和发展 , 如对虫类药的认识和运 用等。金元诸大家对医学的几个方面各有创见 , 如张子和 《儒门事亲》长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 ; 刘河间《河间六书》 对火热证之治疗 ; 朱丹溪《丹溪心法》、《脉因证治》, 不仅对 阴虚学说有得 ,而对“郁证”、“痰证”的研究认识尤有独到 之处。又如李东垣对脾胃阳虚、中气下陷的病机和辨证论 治有新的发明 ,《东垣十书》贯穿了 他这一思想。明清以 来 ,如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无论在理论和临床方面 , 都较全面地阐发和总结了前人的学术经 验 ,尤其后者对阴阳偏颇、水火失济为病的机理和救治法 , 研究较为深入。王肯堂《证治准绳》是一部较丰富的临床 治疗学 , 既有理法 ,又有方药。张石顽是一位学识渊博、临 床经验丰富的医家 , 所著《张氏医通》, 理论联系实际较密 切。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杂病源》都是较好的临床基础 专论 ;《慎疾刍言》、《洄溪医案》是他的医话医案专著 , 有较 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指导意义 ;《兰台轨范》是杂病治疗专 著。喻昌的《医门法律》, 既有精彩的医案医话 , 又有杂病 证治和鉴别诊断方面的独特见解 ,理论精辟 , 阐发透彻 ,理 法方药严谨。林佩琴的《类证治裁》是简明扼要的临床参 考书。李用粹的《证治汇补》, 丹波元简的《杂病广要》, 都 是汇集前人各家精华 ,条分缕析 , 既精且详 ,前者还补上了 自己的见解。尤怡的《金匮翼》也是较出色的临床著述。 

以上著述 ,都是较好的参阅书籍 , 虽各有特点 , 然与中 医基本理论并无相悖之处 , 而其特点 , 正是各家之长 , 学者 尤宜重视。 

中药方剂学 , 既是基础 ,又是临床 , 可放在基础和临床 课之中安排学习 , 选读易于诵读牢记的书。药物方面可读 龚之林的《药性赋》或张洁古的《药性赋》等著作 , 参阅李时 珍的《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张璐的《本经逢源》等 ;方 剂学可选读汪瞏庵的《医方集解》, 陈修园的《时方歌 括》 等 ,加上《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温病条辨》、 《医宗金鉴》等书中的方剂 , 基本能满足需要。 其他医案、医话 , 散在各家著述中 , 亦有单独论述者。 如喻昌的《寓意草》、徐大椿的《慎疾刍言》、《洄溪医案》,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其他还有江馞汇编的《名医类案》 以及后来各家医案、医话专著不少 , 均可浏览。但在读这 些医案专著时 ,必须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以 后进行 , 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另外 , 应多选读有论有案的 书 ,如喻嘉言的《寓意草》、《先哲格言》之类 ,读后不仅知其 然 , 更要知其所以然。当然 , 上列医籍 , 仅其中一部分 , 还 有不少参考书 ,若精力许可 ,不妨多选。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