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风寒

肺系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肺脏功能失调和发生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临床常见的有咳嗽、哮病、喘病、肺胀、肺痈等。今天来学习肺系病证辨治要点。

1.治肺宜宣降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感受外邪,首先犯肺,所以肺病多以气机升降失常的证候为主。任何有关肺脏的疾病,不疏散表邪,不宣散肺郁皆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肺系疾病初起有表必疏表,佐肃降药。

2.注重固护肺阴

肺病易伤阴。肺为娇脏,其性清虚而喜濡(煦)润,不耐寒热,易受内外之邪侵袭为病。外感温热之邪多易伤肺阴,或过用温燥药而阴伤。故肺之虚证多以阴虚为主。人体阴液是互相补充和滋润的,肺阴虚不兼肝肾阴虚者亦少,治疗时常兼补肝肾之阴。要保阴、养阴,补肺用药宜轻柔濡润,不宜辛香燥热。

3.补真气

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与肾水为母子关系,生理、病理均相互影响,治疗时则肺肾同治,故有“肺肾同源”之说。治疗肺系疾病,特别是久病及年老者,更应注重补肾。

4.重视脾胃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若病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故用“培土生金”之法,补气健脾,燥湿化痰。

5.肺病用药宜轻

“治上焦如羽”,清肺热以甘寒微辛为好,苦寒清肺热用之宜少,用量宜轻,以免苦寒药伤及正气,反而出现气陷、气短的症状。

6.注重情志影响

肝气太过,反侮肺脏,常表现为胸胁胀痛、咽干、口苦,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这时要注意疏肝。

7.首辨虚实

如哮喘、肺胀等发作期以治标为主,祛除痰、饮、水、湿等邪实。痰、饮、水、湿,同类异形,非温不化,治疗常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化饮为主;清肺用于肺之热病,本“热者寒之”之旨,肺中痰热则以仲景方加减、泻白散加味;肺中水湿则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此祛邪即所以安正之法也;稳定期则以补肺、健脾、益肾等治本之法为主。

肺病久病迁延,阴伤及阳的基础上易转化为虚寒证,表现为肺气虚冷、咳吐浊唾涎沫,治当温肺益气,辛甘助阳,用甘草干姜汤之类。

这类病变涉及肺纤维化、肺不张等,虽较少见仍不可忽视。在肺病的预防调摄方面,常嘱患者调畅情志,少食生冷甜腻之品,注意预防感冒,少熬夜,少吸烟,多去植被丰富空气好的地方。慢性肺病肺功能差的患者可配备家用吸氧机定时氧疗以改善肺缺氧状况。

感冒临证医案

陈某,女,27岁,重庆本地人。2023年5月18日初诊。

因“发热、咳嗽、咽痛3天”就诊。患者诉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咽痛,外院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3.2×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胸片正常,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刻下症:发热,咳嗽,咽喉痛,怕冷,出汗,精神差,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脉浮数。

查体:体温39.5℃,扁桃体Ⅱ度肿大。

诊断:感冒。

辨证:风寒犯表,营卫不调。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方药:荆防败毒散合桂枝汤、葱豉汤加减。

处方

荆芥9g,防风9g,茯苓12g,川芎9g,羌活9g,独活9g,柴胡9g,前胡9g,枳壳9g,桔梗6g,桂枝9g,白芍15g,大枣15g,炙甘草4g,仙鹤草24g,金银花9g,连翘9g,淡豆豉12g,葱白2根。共2剂,水煎服,两日1剂,温服,覆被,取微汗出。嘱避风邪。

2023年5月25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当晚热退身凉,精神好转,咽痛、出汗、怕冷缓解,大便通畅。稍咳痰,小便不黄,舌淡红,苔微腻,脉和缓。表邪已去,继以前方加减善后。前方去川芎、仙鹤草、金银花、连翘、淡豆豉、葱白,加白术12g、杏仁12g、浙贝母4g、牡蛎15g。继服2剂。

按语

本案患者以发热、怕冷、咳嗽、咽痛、小便黄、大便干为主要表现,怕冷、苔白为风寒犯表的体现,发热、咽痛、小便黄、大便干、脉浮数为寒邪郁而化热之征,故以荆防败毒散合桂枝汤、葱豉汤散寒解表,加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荆防败毒散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方剂,以畏寒、头痛身痛、苔白为辨证要点,该方特别适宜于川渝地区多湿的气候特点。桂枝汤可调和营卫,凡患者有怕冷表现,无论有汗无汗皆可用之。

淡豆豉为治疗外感发热常用的一味中药,既疏散风热,又宣散郁热,性温。豆豉又是一种食物,体现了既兼顾药效,又注意顾护患者脾胃的用药原则。一诊表邪去,热退身凉神安而病情大减。二诊以前方去金银花、连翘、川芎、淡豆豉、葱白等疏风清热之品,加浙贝母、牡蛎、杏仁等化痰善后调理。治疗热病总的原则是“宣降平衡,透邪外出”,本案重在疏散表邪、调和营卫,使邪有出路,邪去正安。治疗感冒用药多寒温并用,以温为主,因感冒多为寒热伤肺,以寒为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