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中药?

有人问怎样学习中药?

根据我的学习中医经历与临床经验建议如下。

中医是调整人的阴阳平衡,学习中药需要掌握中药的阴阳属性。

中药的阴阳属性细分讲:中药的寒热,中药的升降,中药是收敛或是外散。可以根据《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分辨中药的阴阳属性。

比如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

单独煮桂枝服下去,口味是辛温的,人体感到热的部位有腹部、心口窝、背部。桂枝能温暖腹部有健脾胃的功能;桂枝能温暖心包,当心口下有水饮冲击心脏时,人会感到心悸、头晕,桂枝温暖心包,就能气化水饮,起到降逆水饮的作用。如苓桂术甘汤能治疗心悸头晕。桂枝能温暖后背,桂枝能祛除膀胱经寒邪。如桂枝汤解表。

单独煮白芍,喝100毫升,然后打坐体验,口味微苦,还有清淡的口味,两分钟后,腹部后腰感到温暖,口鼻感到清凉。白芍口味清淡且微苦,清淡能渗湿,微苦能引上焦气血、伏热、浊邪下潜。大部分人由于肾精不足,上焦多少有点伏热不能潜降,伏热与津液相煎成痰饮,白芍微苦且清淡,渗浊邪于下焦,敛上焦气血于腹部及腿部,所以感到腹部腰部温暖,这就是白芍能治疗腹痛的原因。白芍本身并没有什么热量,主要用它的潜降导引上焦浊邪、气血于下焦的功能。打坐前,大家可以服100毫升白芍,感觉一下很舒服。

根据上面服药体验,桂枝辛温为阳药,方向由里向上向外;白芍清淡微苦为阴药,方向从上向下向里。所以桂枝与白芍能调和阴阳。

案例:老家一亲戚生完孩子半个月,小孩白天睡觉晚上清醒,大人陪伴孩子休息不好,要求中医治疗下。我开的药方是:桂枝30克,白芍30克,夜交藤70克。煮水泡澡,泡两次,小孩晚上睡觉,白天清醒。

中药有体和用,大学教材《中药学》讲中药的用多些,讲药的体很少,大家应该掌握中药的体,有体自然明白了药的用。

学习中药应结合方剂学习

我建议结合《伤寒杂病论》进行学习中药,这样学习,理法方药都掌握了,可以很快用于临床。

比如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属于少阳证中的方子,少阳证的总纲是:口苦、咽干、目眩,这是胆腑郁热的表现,少阳对应胆经与胆腑。小柴胡汤除了有少阳证“胸胁苦满外”,还有脾胃不和的问题,“嘿嘿不欲饮食”是脾的运化功能弱的表现,“心烦”是上焦有热,”喜呕“是胃气不降,胃气不降,胆也不降,六腑像个管子,都是相连着的。

”往来寒热“是少阳处于三阳证之末尾,从太阳、阳明、少阳,阳气逐渐减弱,少阳证当能量再减弱一些就表现为三阴寒症,有怕冷的感觉;当能量增强时,表现为三阳证,有发热的表现。临床中病情出现反复的都可以考虑少阳证,如月经提前与延后交替出现。

根据疾病的发展趋势,有小柴胡汤兼阳明证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兼太阴证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我品尝的是黑柴胡,服下100毫升后,有一股淡淡的香气,口鼻感到清凉,口味微苦,服下2分钟后,腹部微微发热,没有服白芍那么整个腹部腰部都暖暖的感觉,说明柴胡既具有上升的力量,又具有潜降的力量,能量都很微弱,也可说柴胡升而降,疏通半表半里。

黄芩味道苦而且燥,”心烦“一般上焦有热的症状,《伤寒论》一般用黄芩黄连清热,黄连比黄芩还苦,药性更往里走。《伤寒论》一般清肝胆热用黄芩,清心包热用黄连,两味药偏燥,燥能除湿。若上焦有热又有湿,如出现心烦、头蒙,身体重,舌苔白厚腻,大便粘马桶,属于湿热证,是黄芩黄连药的适用证;若心烦、口鼻干,舌质红,这是热而津液不足,是天花粉的适用证,天花粉既可滋阴又可清热,热有津液虚证用黄芩、黄连反而使口鼻更加干燥,这一点临床中要注意。

柴胡与黄芩疏通半表半里,清胆热,使肝气得升,胆气得降。临床中出现如胸胁苦满,心烦,左手寸脉弱,左人迎脉寸大两倍以上与左寸口脉,脉证合参,就可以使用柴胡、黄芩。

感受风寒后,大家都知道熬点生姜大枣水喝,喝完身上暖暖的,打几个喷嚏,寒邪都驱走了。所以小柴胡汤治疗外感证,生姜大枣必不可少。

人参、甘草补充脾胃津液,这两味药和姜枣一起补充脾胃津液,半夏降胃气,一般治疗肝胆病都用到半夏枳实,半夏枳实都是降肠胃的,肠胃气降了,胆气才能降下来。临床中,出现呕吐、打嗝、腹胀都是胃气不降的临床表现,都有使用半夏的机会,半夏通过降胃气,水饮、痰浊、淤血而后随之而降。这里你就理解了,半夏为何能治疗失眠,半夏能降胃和胃,“胃不和则寝不安”。

注意《伤寒论》中半夏用的是生半夏,计量是半升,换算成现代计量是65克,凡是半夏后面带个“洗”字,说明是生半夏。很多人认为生半夏有毒,用明矾炮制生半夏成为法半夏,但炮制后药性也降低了。古人能不知道半夏、附子、细辛有毒吗?生半夏洗过之后可以去毒,和生姜一起煎煮,生姜可以去除半夏毒性;附子煎煮1小时以上,毒性去掉大半,附子和甘草一起使用,甘草可以解附子毒性。

现在用西医的方法研究单味中药,不懂古人中药之间的克制方法,认为半夏有毒,严格控制法半夏的计量为9克,本来药性炮制后就差,又限制计量,所以老百姓普遍认为中医疗效差。西医规范中医,屁股指挥大脑,是中药疗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小柴胡汤中,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补充能量,柴胡、黄芩、半夏疏通道路,这是所有《伤寒论》方剂的基本构架。

小柴胡汤的两个兼证方剂:小柴胡汤兼阳明证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兼太阴证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大柴胡汤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鞕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与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4枚)大黄二两

大柴胡汤去掉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加白芍、枳实、大黄加强荡涤肠胃的功能,辨证要点是心口下硬满。整个人看上去上身宽大,后背靠近心肺区隆起,痰淤壅塞于上焦。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炙甘草二两。

柴胡桂枝干姜汤有少阳证:胸胁满,往来寒热,心烦者,又有太阴证表现: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小便不利,用桂枝、干姜温阳,用天花粉(又叫瓜蒌根)滋阴清热化痰。

天花粉尝药体验

鼻孔干许多日。天花粉煮30分钟,喝100毫升,味道苦,服完1分钟,腹部感觉热气充满,很舒服。口中有少许津液,鼻孔有清利。服完两分钟,打几个喷嚏,鼻孔湿润,有痰饮下落到腹部。

体验得知,天花粉味苦有清热潜降、生津液化痰浊的功效。

对方剂的加减,凭借对人体机理、病理、单味中药的把握!!!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