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什么原因?经方如何治疗?
《伤寒论》如何从病因、治则角度来论治心悸。
病因
第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第127条: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按】心悸在中医内科称“怔忡”,同为心脏有病,但互有区别:“心悸”是心脏跳动、怵惕不能自安;而“怔忡”是形容心脏搏动力强,怔忡大动,而且很没有规律。心悸的病因主要是心阳不足,血液虚少,血压有降低的趋势,如64条、49条、264条。心下悸是由于胃里停有水饮,如127条。胸中阳气不足,故喜按,如64条。
治则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
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按】心悸是心阳不足,心下悸是脾阳或肾阳不足。心悸主要是心阳气虚,兼有水湿停留之证,治疗应使用桂枝类诸方证,如102条、177条、318条。若水湿停留过盛,应在适用方证中,重用茯苓温化水湿,如356、65条。若肾阳衰微,阳虚水泛,振振欲擗地(自立不稳貌 ),应使用真武汤温阳利水,如 82条。
心悸、心下悸还可见于以下方证:小柴胡汤方证: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邪入少阳,三焦阻滞,水道不利,水饮停聚,可见心下悸、小便不利,故应去寒性之黄芩,加淡渗利水之茯苓。
小青龙汤方证:虽小青龙汤条文中未明确涉及“心悸”,在张璐所著《伤寒绪论》中,将“心下悸”列为小青龙汤适应证之一,“如水与表邪相合而咳,则干呕、发热而悸,小青龙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