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是什么?
2018年,NIH补充和整合医学中心主任海伦·朗之万(Helene Langevin)发表了题为《穴位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研究针灸都不能回避的问题》。2019年,NIH对“穴位相关问题”进行全球范围的意见征集。2023年,立项了“腧穴解剖生理数据库和知识库”项目,由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学者主持完成,旨在建立和持续更新穴位知识库和数据库并共享。NIH设立了该项目的考核目标:前2年开展腧穴本体研究,使用东西方的腧穴命名系统和腧穴的解剖描述确定腧穴术语。开发穴位图谱,包含人类和动物穴位的3D图谱,明确穴位与解剖结构的相对位置,形成影像学数据图谱。后3年开展穴位数据库系统开发,将穴位图谱和知识库与现有的生理数据库整合,包括相关生理数据库的确定和开发,如“刺激外周调整机体功能(SPARC)计划数据、创新神经技术的脑研究计划数据(Brain)以及人类生物分子图谱计划(HuBMAP)等;将生理数据库整合到已开发的穴位图谱或资源库;开发数据搜索、分析、本体查询、数据挖掘一体化的数据库系统。
其中的SPARC计划,聚焦支配调节靶器官的神经联系以及如何精准调控靶器官功能的刺激参数,这些外周神经与组织器官联系的数据将推动探索腧穴对靶器官的调控规律。如今,这一计划已经进入尾声,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多家企业参与,其研究结果将对中医针灸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对来说,目前国内关于穴位数据库的研究比较分散,数据缺乏共享,急需借用信息科学技术,深入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