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经方的关键诀窍
使用经方的关键诀窍,其实也不仅限于经方,时方也一样适合使用。
一.抓主证与辩兼证
说到主证,可能有些人会与主诉相混淆,这是不同的。
目的性来说,
医师抓主证为了辩方证;
医师写主诉是为了写完整病历;
用刘渡舟老先生的话来说:“主证是指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
而主诉只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持续时间。
所以说,在这里要区别开两者的区别。
仲景接触大量案例,加上竹简珍贵,惜字如金,所写条文是尽力精简,突出主要症状和特异性症状。
为什么要抓主证?
主证能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
主证是脉络主根,抓到了主根,其余根系也就相应找到了。
主证是什么?
是症状,能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症状。
以方证而言,
则有以发热汗出恶风为主的桂枝汤主证;
以恶塞无汗、身痛气喘为主的麻黄汤主证;
以口苦喜呕、胁痛胸满、往来寒热为主的小柴胡汤主证;
以烦渴、汗出、高热、脉大为主的白虎汤主证;
以不大便、腹满痛、潮热谵语为主的大承气汤主证,
以吐利腹满、饮食不振、自利益甚为主的理中汤主证,
以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细为主的四逆汤主证;
以消渴、气上撞心、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主的乌梅丸主证。
方证的主证是辩证的关键,其主证能反映疾病的基本规律。
临床当中,遇到患者,若见到主证二三个,
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
恶塞无汗、身痛气喘→麻黄汤
…
便能得出方来。
这就是主证。
抓主证之余,还需辩兼证。
什么是兼证?
兼证必须在主证的前提下出现,它附于主证而存在,但又补充了主证证候的不足。
凡在主证基础上而见新的证候的,就叫做兼证。
举例而言,如桂枝汤的主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若兼见气喘,或者兼见项背强儿几等,这便是桂枝汤的兼证。
兼证同主证的关系起到了互相为用、相得益彰的效果。
若我们只抓主证,忽视兼证,效果必然打折扣,也就没有做到随机应变的思维。
二.鉴别
鉴别主要在于方与方之间的鉴别。
在伤寒论原文当中,对于鉴别都有明示
同样是太阳病,选取哪一首方比较好?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就在这提现出来,“鉴别”亦是属于辩证论治关键的一步。
同样是外寒里饮,同样是表寒里热,这几首方区别在哪?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能更加贴合临床,不至于在最后方的抉择当中犹豫不决。
可以鉴别东西很多
鉴别主证:痞,呕,腹痛,咽痛……
鉴别六经归属:太阳阳明合病-麻杏石甘,大青龙,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
鉴别主治病:肠痈的方,肺痈的方……
……
以上种种,均可以鉴别,欧阳卫权先生对此颇感重视,甚至提出来“方对”的概念,
“方对”的概念是在传统药对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方对意在表明两首主治相近的方
(例:五苓散,猪苓汤)
方对,有虚实、寒热,阴阳的方对。
以此来对于方更好的掌握,
两位患者素有水饮,
A体质强,就用五苓散;
B体质弱,就用瓜蒌瞿麦丸。
其实,在不断的鉴别当中,对方的掌握更加熟练是肯定的,
方与方之间,有所差异是肯定的,加减几味药物,功效却有所不同,细细研究,就涉及到了药物层面,对药物更能理解。
理法方药,鉴别方剂亦为在“方”与“药”之间的纽带。
总的来说,在临床中,抓主证,辩兼证,在抓主要脉络的同时,心中也在盘算着鉴别,辩方证的尖端也就是如此了。
其实学习经方就是死磕,死磕条文,死磕方,从A角度看,B角度看,从他人角度看…,
快不来,坚持下去也不会很慢。
要做到抓主证,
第一要明伤寒之理,理明则能辨证论治,从而达到抓住主证的目的。
第二要熟读《伤寒论》原文,反复诵读,能够把主证记熟,在临床时才能得心应手。由此可见,“抓主证”是辨证的最高水平。
我认为,抓住主证,治好了病,也就发展了《伤寒论》的治疗范围,扩大了经方使用,使人增长了才智。
就能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