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开方 “五副”

平常咱们去门诊看病,或者自己给人开方子,开五副药的情况特别多。除非患者住得特别远,需要拿够长时间吃的药,做中长期调理,才会有别的剂量。为啥老是五副呢?这就得说到“天地之数” 了,这和《周易》里讲的象、数、理、占里的 “数” 有关。

老祖宗们留下的经典都告诉我们,人体就像一个小天地,和外面的世界是相通的。雷风雨电、河海山川这些自然现象,和人体的各种机能都能对应上。就像《红楼梦》里林黛玉说的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大家都知道一年实际上是 365 天,为啥她说 360 天呢?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易学里,把六十四卦简化后剩下六十卦,按照 “六六三十六” 的算法,就得出一年 360 天了。

一年有四季,要是按照 360 天算,一季差不多 90 天。一季又能分成 6 气,像春天就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六气;夏天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样算下来,一气就是 15 天。一气还能再细分,分成三候,每一候就是 5 天。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24 乘以 15 天,刚好也是 360 天。

这里面的 “五” 就特别关键了。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每过 5 天,咱们身体里的气机就会发生一次循环和变化。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人体的气机就像一个复杂的小宇宙,每天都在进行消耗与恢复、升降出入、吐故纳新、新陈代谢这些活动,而 5 天就是一个重要的小周期。

大家都知道一天有十二个时辰,5 天就是六十个时辰,这正好和传统的一个小甲子的时间一样。中医开的药,吃下去就是为了干预身体气机的流通,让它顺畅地升降出入。一个方子吃下去有没有效果,一般 5 天左右就能看出来了。这就说明 5 天这个时间,对观察药物在人体里起的作用很重要。

河图洛书,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里面的数字规律和中医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医里的五味堂,也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味,可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和河图洛书里的数,还有天象历法里的数有关。

河图洛书通过一些神秘的数字排列,揭示了天地间的规律。中医就根据这些规律,把五味和人体的五脏六腑对应起来,像酸味对应肝,苦味对应心,甘味对应脾,辛味对应肺,咸味对应肾。这五味和五脏六腑的对应,又和前面说的 5 天一个身体气机变化周期联系起来了。虽然不能硬把开五副药和五味堂扯在一起,但它们都是基于同样的天地数理发展出来的,背后的道理是相通的。

易经卦象,那可是充满了智慧。它通过各种卦象的变化,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在中医里,也能找到和易经卦象对应的地方。人体就像一个小卦象,阴阳平衡就好比卦象里阴阳爻的和谐排列。一旦阴阳失调,就像卦象里阴阳爻乱了,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比如说,开五副药这个事儿,也可以从易经卦象的角度琢磨琢磨。虽然不是直接的对应关系,但从整体的思维方式上,都是在追求一种平衡和变化。易经里讲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有起有伏,有变化周期。人体的气机变化也是这样,5 天一个小周期,就像卦象里的一个小变化阶段。医生开五副药,就是希望在这个小周期里,通过药物的作用,让人体的气机恢复到正常的平衡状态,就像调整卦象里的阴阳爻,让整个卦象变得和谐一样。

丹道修炼,是古代人追求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在丹道修炼里,特别注重人体气机的运行。他们通过特定的功法,让人体的精气神在体内循环流转,达到一种升华的状态。

这和中医对人体气机的认识其实是差不多的。中医开方调节人体气机,是从外部用药的角度;丹道修炼则是从内部自我调节的角度。而 5 天这个人体气机变化的小周期,在丹道修炼里也有体现。比如说,在一些修炼的阶段,可能5 天会有一个小的变化或者突破。这就说明,不管是中医用药,还是丹道修炼,都认识到了人体气机变化的这种周期性规律,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罢了。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作,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里面讲了很多人体的生理病理知识,还有治疗疾病的原则。《黄帝内经》里强调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个术数就和咱们说的开五副药有关系。它认为人体和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有四季变化,人体也有相应的变化。5天一个人体气机变化周期,就是这种整体观念的体现。

《伤寒经方》是张仲景写的,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药方。这些药方在用药剂量、配伍上都很讲究。在六经辨证里,虽然没有直接说和开五副药的关系,但从整体的治疗思路上看,也是希望通过药物的作用,调整人体阴阳的平衡。5 天作为一个观察药物疗效的时间点,也符合《伤寒经方》里对疾病治疗过程的把握。医生通过这5 天观察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来判断是不是要调整药方,就像在六经辨证里,根据不同阶段的症状来调整治疗方法一样。

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把古人对天地、对人体的深刻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承下来。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好好研究这些古老智慧,让它们继续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