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芎䓖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二两,去心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医宗金鉴》谓“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

【方解】

1.本方温阳、温经,吴茱萸、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温中。

2.本方养血活血祛瘀,当归、白芍、川芎、阿胶、麦冬、丹皮,养血为主,兼以活血祛瘀。

3.本方益气和胃兼以化饮,仲景常用的参姜草枣,来益气养津、补益气血,本方无大枣。人参、生姜、炙甘草、半夏,也是临床常用组合,如小柴胡汤。本方用吴茱萸、生姜、人参,有吴茱萸汤方义,更加半夏,辛温化饮降逆。本方有半夏、生姜,即小半夏汤,推测本方证可伴见有胃肠虚寒水饮的相关症状,如恶心、呕吐等胃肠消化系统症状。

4.麦冬、半夏、人参、炙甘草,有麦门冬汤含义,照顾到气阴两伤、脾胃虚弱。

5.本方实际包含有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等方义。

【六经方证要点】

  1. 温经汤六经归属于太阴病,血虚宫寒。太阴病,以月经异常、少腹寒为主症,舌淡、脉弱,辨证属于血虚宫寒者,皆可应用。
  2. 妇人少腹寒,月经不调,皆有本方证的可能。但需注意,男性亦有本方证的可能,有是证用是方,性别不是关键。
  3. 本方益气养血、温阳温经,兼以活血祛瘀、和胃。温经汤中有吴茱萸、生姜、人参,再加大枣即吴茱萸汤方证。温经汤的温阳药物是吴茱萸、桂枝,吴茱萸剂量大于桂枝,故本方证归属于吴茱萸温阳类方。
  4. 温经汤主症是妇人年五十,天癸绝,更年期,病下利数十日不止,以方测证来看当为下血数十日不止,并非肠道下利。
  5. 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看似有热,实际病机是血虚不足、瘀血化热所致的虚热、上热,往往饮水不多、或喜热饮,舌淡或暗或有瘀斑,苔润而不燥,脉细弱或沉涩。养血活血祛瘀,稍佐清热的丹皮、麦冬即可,并不需要苦寒清上热。
  6. 条文的少腹里急、腹满,病位在少腹,考虑存在瘀血,条文解释为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并不是根据唇口干燥看出的,而是根据女性、下血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辨认出病机是瘀血在少腹不去。
  7. 有阳明蓄血,就有太阴蓄血。温经汤属于太阴蓄血证,常见于女性、月经异常、以少腹部位症状为主要特征,常伴有情志异常。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 临床见到女性,月经异常,不管月经量多还是量少,以小腹凉、手足凉、舌淡、脉细弱为主症,属于血虚宫寒,均可考虑温经汤加减。
  2. 瘀血明显,如拒按、压痛、舌暗瘀斑,可以加入桃仁红花。
  3. 如果便溏、苔腻明显,也可以加入白术茯苓泽泻,即合入了当归芍药散。
  4. 阳虚明显,用干姜替代生姜。若加入附子增强温阳,可陈皮替代半夏。
  5. 脉虚弱明显,可以加入熟地、附子。
  6. 本方清热力度不足,见到失眠、心烦、口腔溃疡等,需要适当加入清热的药物,如柴胡、黄芩、黄连、栀子、生石膏等。
  7. 失眠,上热轻的加龙骨、牡蛎,上热重的加黄连、黄芩,上热下寒的也可以考虑先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后续用温经汤加减。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