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从具体情况出发通达灵变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规律,对时病、包括急性传染病的认识,也要通过运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结合三因、八纲的分析归纳,全面地观察疾病复杂变化的规律性,从而使这种规律性进一步提高为理论体系。《伤寒论》之分六经,温病学之分三焦和卫气营血,就是对热病发展规律的整体认识。按疾病的始末表里浅深轻重的临床表现分成若干基本证候类型,不但反映了疾病发展的病理、生理上的共同性和必然性,并且反映了疾病发展全部过程中的阶段性和特殊性。中医将外感时病概括成伤寒和温病两大类。伤寒的发展规律,为由表及里,由阳到阴;新感温病的发展规律,为由上到下,由卫分到气分到营分到血分;优气温病的发展规律,为由里达表,由血分出营分达气分出卫分。对外感时病的辨证,必须分清其证候属性和发展演变的病程,从而掌握其要领,才能有正确的治疗方向。
对外感时病的辨证还不止这些,人体有强弱,年龄有大小,时令有冬夏,气候有寒温,地域有燥湿,病邪有盛衰,均须仔细体会,才能达到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为灵活应变的治疗要求。中医学把一切疾病的发病机制看作是一个正邪相搏的病理反映,一切疾病的变化规律,也就是正邪相搏的矛盾现象的反映。扶正祛邪的治则应是针对不同性质病证的合理运用,即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扶正祛邪的方法。在祛邪方面,对不同的邪气,用不同的方法来祛除,掌握邪气的性质及发展趋向,因势而利导;在扶正方面,对于不同的体质状况,也应给予不同的辅助方法。疾病初期,祛邪即可以存正,疾病末期,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扶正的目的,在于调整机体的矛盾统一。中医治病常常不是针对外来的病原体(对病因则极为重视),而着眼于解决病人的内在矛盾。
在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方面源于对中医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全面继承,以及“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实践总结。但对待前人的理论,并不是因循守旧。对前人经验的继承,并不是简单地照搬,而是经过系统地整理和深化,客观地分析和结合。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一切从具体情况出发,全面灵活地考虑问题,恪守辨证论治的原则,做到“毋犯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