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有机统一
外感热病一般主要从六经、卫气营血辨证中,了解正邪相争盛衰情况,病位的深浅,病情之寒热,以指导临床治疗。“通过我数十年临床体会,急性病、外感六淫之病,重点是抓表里寒热。”这样,治疗上才能把握标本缓急,主次先后。
治疗外感热病,学术上不囿于伤寒与温病两个学派之论争,而是有机结合,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相互为用,在临床实践中表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伤寒学说开温病学说之先河,温病学说补伤寒学说之未备,应当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因此在外感时病的临床实践中,将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方法有机统一,经方时方并用,可谓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治疗外感热病继承《伤寒论》与温病学的经验,重视解表法的应用,以表与透为第一要义。因为伤寒、温病,皆属外因为病,邪自外入,自应驱之外出。伤寒初起,寒邪侵犯太阳,其病在表,治法以辛温解表为主;温病初起,温邪首先犯卫,其病亦在表,治法以辛凉透邪为主。
对于解表法在温热病中的应用,其为“治温热病的一大法。其大要不专在乎发汗,而在于宣通气血、开其郁闭,郁闭在表,辛凉芳淡以发之,郁闭在半表半里,苦辛和解以发之,……必察其表无一毫阻滞,始为完善。……温热病首贵透解其优邪,而伏邪初发,必有着落,着落在皮肉肌肤时,非发表则邪无出路。可见发表是祛除病邪从表而解,急性传染病初起必须用之。按发表法不外辛温发表和辛凉发表两端,急性传染病多属温热病之类,辛凉发表自是最为相宜的方法,但如夹有寒邪郁闭,辛温发表之法,亦不容有所偏废。”
治疗外感时病表证重表透,里证则强调疏通。温病来路有二,即呼吸与皮毛。病之去路有三,为汗、吐、利。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更怕里气郁结,秽浊阻塞;尤怕热闭小肠,水道不通,热郁胸中,大气不行,以致升降不灵,诸窍闭滞。治法总以透表宣膈,疏通里气而清小肠,不使热邪内陷或郁闭为要点。这既是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亦是高度概括的理论升华。基于此,推荐灵活运用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中以升降散为主的十五个方剂,治疗杂气为病的温疫及四时温病中兼秽浊杂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