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节候变化与时病发生规律的研究
“时病指的是春夏秋冬一般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古人统名之为伤寒、热病,如《内经》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一切外感病,称时病,也称六气为病”。可见,时病实际上包括了现代医学中多种流行性、寻节性、感染性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
“外感热病必须掌握季节性,一年十二个月,有六个气候上的变化。即风、火、暑、湿、燥、寒。学习祖国医学,治疗急性病,要掌握这个规律。”也就是说,要熟悉四时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概而言之:
- 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四个节气六十天,为初之气,言厥阴风木,此时的外感病,多为风温、春温,亦有气温反寒而病寒疫的。
-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为二之气,主少阴君火,其病多属温热病范围。
-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为三之气,主少阳相火,多暑病。
-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为四之气,主太阴湿土,其时多雨,外感病多属湿温。
- 秋分、寒露、霜降、立冬,为五之气,主阳明燥金,时病秋燥。
-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为终之气,主太阳寒水,伤寒病多,亦有气候反暖而病冬温的。
强调“必先岁气”,就是讲研究四时五运六气为病的一般流行规律,为医者不可不知,只有知常才能达到变。这是与《内经》中提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的人与自然统一观一脉相承的。掌握这个规律,便于审证求因。对于疫疠邪气,虽吴又可有“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的认识,但这是从病原体的高度来讲的,而中医治温疫亦必辨邪之性质,求属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秽湿、火毒之不是,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正确治疗。六气为病在临床常常不是单一为患,更多的是相合为病,如风寒、风温、湿热等,正是病因之多样性、复杂性的实际体现,所以在掌握六气为病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临床上还必须进行细致具体的诊察和分析,才能做到辨证无误,治不违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