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所需要的资料
辨证就是认识证的过程、方法。那么,中医怎么才能认识证呢?就是根据疾病的现象去推理。中医通常把疾病的现象称为脉症。所以辨证就需要首先收集脉症资料。脉症实际上包括了四个方面:症状、体征、舌象、脉象。
辨证的第一个方面是症状。
症状就是患者“自我感觉的疾病现象”。注意,症状是患者“自我感觉的”疾病现象:西医学里面往往不承认症状,或者认为症状不客观、不可客观量度,但中医非常重视症状。比如前面提到的太阳病。太阳病最典型的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里面头痛、恶寒就是症状,患者不讲的话,医生看不出来。最近有人研究病毒性肺炎在南方和北方、中医和西医的视角下临床表现的不同。其中,有一个常见症状在西医和中医之间就有比较大的分歧:恶寒。西医不认为恶寒是一个临床表现,觉得它不客观。但是中医就认为恶寒这个症状非常有辨证意义,所以临床中医师一看有恶寒这个症状赶快就记录下来了。
第二个方面是体征。
对于体征,中医、西医看法比较一致,认为有临床意义。比如说发热,大家都承认。当然,实际上中医、西医对发热的认识还是有区别。这里先不讨论这些区别,至少刚才讲的南方、北方、中医、西医在认识病毒性肺炎患者临床表现的时候,大家对存在发热这个体征都没异议,都认为有,而且占的百分比还比较高。
第三个方面是舌象。
这是中医学比较特殊的认识疾病的方式。虽然西医也有人看看舌头,但是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常规的诊察方式,而中医是把它作为一种常规的诊察方式。实际上,舌诊在中医实际临床应用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第四个方面是脉象。
脉象是脉诊的结果。脉诊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尽管那个时候用得不是很普遍。脉诊正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应该还是从张仲景时代开始的,也有差不多两千多年历史了。中医对脉症的收集有一个重大原则就是四诊合参。如果缺一诊,像脉象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诊断资料没有,那么,辨证就可能有些欠缺!
辨证所需要的资料里面,脉症是最直接的资料,还有一些相关资料,这是通常所说的病史,包括家庭史、个人病史等。
另外,中医在辨证论治中还比较重视“三因制宜”的相关资料,比如说季节、地理环境等。虽然这些资料我们不一定写到纸上,但实际上在收集辨证资料的时候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还有一部分就是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对于这个病、这个症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如疾病发生发展一般规律。中医辨病,也要用到辨证论治这个过程里头来,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所需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