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外用药

常用外用药方达77种之多,包括散剂、软膏、药油、水浸、酒浸、醋浸、药捻等。我在学习这些外用药方的过程中,发现三个显著的特点:

1.病情分阴阳

传统外用药物首分阴阳,阳证,红肿热痛,药性偏苦寒,如新三妙散、青黛膏、痱子粉、柏叶散、黄连软膏、普连软膏、普榆膏等。阴证,漫肿平塌,药性偏于辛温,如回阳生肌散、擦黄药粉,三黄粉、京红粉软膏、雄黄膏等。

2.病程分急性与慢性

急性期皮肤红斑明显,渗出、糜烂等。药性偏于苦、酸、咸。如复方马齿苋洗方;龙胆草擦剂;紫草茸油等。慢性期,皮肤肥厚,状如苔藓,药性偏于温,如蛇床子洗剂;硫痒膏、豆青膏等。

用药之道归纳为三:

1.病分轻重,药用生熟。疏风除湿汤中,各药均为生用,适用于病情轻浅者;本方(搜风除湿汤)各药均为炒用,适用于病情深在者。

2.病位不同,用药有序。皮肤病的发生,有的在肤表、有的在腠理,有的在经络,有的在脏腑。针对病位的不同,遣方用药均是有序进行。如:病在肤表,偏于风热者,用荆防方;病在腠理,偏于寒湿者,用麻黄方;病在经络,选用根性下沉诸药治之。病在脏腑,集中反映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一节中。细心揣摩,自得妙处。

3.善悟药性,药用花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首次提出药用部分说,他归纳有四,一是单使,二是兼用,三是全用,四是一物两用,在阅读群书的基础上,用凉血五花汤治疗病在肤腠之类皮肤病;用凉血五根汤治疗病在经络之类皮肤病,用多皮饮治疗病在体表的皮肤病。由此可见对药性的领悟,是十分深刻的。

此外,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用过的药物达350种之多,除常用的中药外,还选用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草药,如鬼箭羽、鬼见愁、盘龙参、金莲花、鲜绿豆芽、仙人头、象牙粉、如意草、锦灯笼等。同时,书中多次提出许多药物炒之成炭的特殊效果,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