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喜按”不一定是虚
“凡腹痛,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此语出自《中医诊断学》,笔者在多年临床中发现,这种方法描述不确切。喜按是患者的潜意识行为,带有主观意愿,出现腹痛后会自觉对疼痛部位进行按压,来保护病变部位或寻求心理安慰。因此,不能根据患者自身是否“喜按”来判断虚实,而要依据医者按诊时的“压痛”轻重判断。
医者的按法可根据按压的力度和到达部位的深浅,分为轻按和重按。轻按用力较小,到达皮下、肌肉组织;重按用力较大,可到达脏器。
轻按则痛,说明病变部位在皮肤或肌肉;重按压痛明显,病变部位在脏腑。
内科、外科与妇科的病症均可以引起腹痛。
内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烈,且多痛无定处。其中,按诊时患者觉舒为虚证;按诊时疼痛加重则为实证。
外科疾病导致的腹痛,一般疼痛较为剧烈,痛有定处,可见腹部疼痛拒按、按诊时疼痛加重、腹肌紧张等,多为实证。
妇科疾病出现的腹痛多在小腹部,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及时进行妇科检查,明确诊断。
因此,将“喜按属虚”调整为“按诊时患者觉舒或压痛不明显为虚”,更为贴近临床。
医案举隅
- 案一
患者陈某,女性,26岁,未婚,2018年12月10日来诊。经期腹痛6、7年,加重半年。患者14岁月经初潮,自20岁开始,在经期前1-2天出现腹痛,喜按喜热敷,随着月经来潮,疼痛减轻。近半年来,腹痛加重,甚则恶心、呕吐,口服布洛芬胶囊止痛。当日服用布洛芬2小时后,疼痛无缓解,遂来门诊治疗。
刻下:弯腰捧腹而入,精神倦怠,痛苦面容,面色略苍白,无恶心呕吐,按诊时小腹触之冷凉,压痛明显。月经周期28-30天,经期准,量适中,色暗,夹血块。舌边瘀点,苔白腻,脉沉紧。
辨证:寒瘀凝滞胞宫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处方:小茴香3g、炮姜6g、醋元胡9g、醋五灵脂9g、川芎9g。当归6g、赤芍9g、肉桂3g、炒蒲黄(包)9g、香附9g、乌药9g,5剂,水煎服。另用远红外线灯烤下腹部20分钟。
疗效:烤灯后疼痛明显缓解。又服中药20余天,次月来潮时未发生剧烈疼痛,嘱其服艾附暖宫丸善后治疗。
- 案二
患者马某,男性,68岁,2010年11月5日来诊。胃脘部胀满,嗳气20余天。患者20余天前,因空腹吃柿子,出现胃脘部胀满不舒,嗳气,纳食差,患者时常向下推按腹部,方觉舒服。自行服用“健胃消食片”“马丁啉”等药物未见好转,而来就诊。
刻下:面色红润,口气明显,胃脘部胀满,偶有疼痛,纳少,嗳气,夜间反酸,大便可,按诊胃脘部压痛明显,舌苔厚腻,脉弦滑。行胃部B超示:胃柿石症。
辨证:食滞胃脘
方用:平胃散加减。处方:苍术10g、陈皮10g、厚朴10g、炙甘草10g、生大黄6g、鸡内金15g、焦三仙各10g、焦槟榔10g、茯苓10g、党参6g,5剂,水煎服。
疗效:药后大便每日2-3次,质稀,胃胀满好转,嗳气减轻,将大黄减量为3g。共服15剂,行胃部B超示:胃部未见异常。
按语
案一患者每于经前腹痛,怕凉喜热敷,脉沉紧,为寒凝证;经血色暗夹血块,舌边瘀点是瘀血的征象。寒凝血瘀证属实证范畴,且按诊时压痛很明显,但患者仍然喜按。因出现腹痛后,患者会自觉对疼痛部位进行按压,来保护病变部位免受触碰。
案二患者因空腹吃柿子而导致“胃柿石症”,发生胃部胀满、疼痛,此为实证,且按诊胃脘部压痛明显,但患者喜向下推按腹部。因患者得知胃柿石症后,为寻求心理安慰,会用手向下推按腹部,希望能辅助胃柿石下行。
由此可知,患者带有主观意愿的喜按与否不能判断虚实,而应根据医者按诊时压痛是否明显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