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少阴病篇的学习体会
1 麻黄细辛附子汤和小青龙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的表不解+内有寒性水饮,这两个方子之间的鉴别?
麻附辛的解表和化饮的力度均小于小青龙汤,麻附辛中有附子,所以其温阳效果强于小青龙汤。出现表不解+内有寒性水饮时,当正气相对充足,表证和水饮明显时用小青龙汤,当正气相对不足,阳虚明显时用麻附辛。
2 白术茯苓和姜夏辛味都能利水饮,这两组药对的区别?
白术健脾生津液,茯苓淡渗利水,白术茯苓合用健脾利水,偏于脾失运化的水饮内停。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温化水饮,五味子佐制半夏干姜细辛的的辛温,避免过于温化而伤津液,偏于寒性水饮。
3 太阳病不一定发热,少阴病不一定不发热。表证的时候,表阳证未必发热,表阴证未必不发热。表阴证,也就是少阴病。阴证就是正气虚,虚的轻重程度也不同,正气虚的不太重,虽然虚但有一定的抗邪能力,所以不见得一定不发热,也有可能是低热。表阴证表现为恶寒不发热或低热。
表阳证的太阳病,初起不一定发热,因此表证的时候,以恶寒发热还是恶寒不发热判定阴阳,有时候是不准确的。
临床上大多数慢性疾病的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发热、恶寒的表现,但没有不虚不实的,因此虚实比寒热更常见,辨虚实更关键一点。
临床上判断太阳病、少阴病,并不是以是否发热为判断标准的,而是以正气是否充足为标准,以脉是浮紧有力,还是微细不足为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