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反”“十九畏”,是否就是中药“金标准”?
中医中的“十八反”是传统中药学中关于药物配伍禁忌的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临床经验积累,但其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在现代仍存在争议。最近也有读者朋友发来处方中同时出现附子半夏瓜蒌的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深入讨论一下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十八反、十九畏在中药配伍禁忌中,一直是素有争议、而未决的问题。
据成都中医学院凌一揆考察,十八反名称可能最早见于《蜀本草》,至金元时期张子和概括为“十八反歌”,李东垣总结编出“十九畏歌”后,一直流行至今,成为中药配伍禁忌的代名词。
九江市三医院刘俊楠考察,十八反名称在隋唐以前,并不为医药界所公认;宋代以前,并未引起医家的足够重视,并查阅八部宋代以前有影响的医书,从中发现有215方中含相反的内服方,证明十八反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主张莫过信古之说。
对十八反、十九畏,历代医家的看法不一,持怀疑论者甚多。
1937年,张文元曾有专著全面否定十八反。
长春中医学院肖永林撰文认为,相反的药物不能同用的原则是完全正确的。但十八反不属这一原则,十八反是属于误解造成的。
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倪建伟,1985年撰文引据认为,十九畏首载于刘纯的《医经小学》,是指“相畏”关系而非“相反”关系,亦即十九畏不属配伍禁忌。对十八反研究撰文较多的林通国认为,承认它有毒副作用是可以的,但列为禁区是不应该的,可“以反治反”。
对十八反、十九畏研究撰文较多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高晓山,通过对实验研究的总结并结合临床运用,认为十八反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相反并不是意味着配合后肯定会对人或动物发生剧烈的毒害,按前人经验适宜,可产生更理想的疗效;十九畏也非绝对的配伍禁忌,也蕴藏着重要的医疗价值。
临床新用与实验参考
历代医家对“十八反”、“十九畏”产生怀疑,直至今天得出非绝对配伍禁忌的结论,但由于十八反、十九畏实验研究结果尚不尽如人意,还需要进行很多研究。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的部分资料成果撮录如下,以供同仁参考。
林通国用拮抗丸:川乌、瓜蒌、白蔹、白及、川贝、藜芦、丹参、玄参、北沙参、苦参、党参、南细辛、白芍、芫花、甘遂、大戟、海藻、甘草、黄连、黄芩、云防风、五灵脂共为末,水泛为丸。日服3次,每次10粒。广泛用于湿痰喘咳、心脾不足,心血瘀阻、脾肾阳虚、脾胃虚弱、痰凝气滞的哮喘、气管炎、心动过缓、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硬化、
慢性胃炎、胃溃疡、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不明原因腹泻、痰核、瘿瘤痞块病人280例,治愈91例(32.5%),显效61例(21.28%),进步103例(36.78%),有效率为91.64%,无效25例(8.9%)。用追风下毒丸(甘遂、大戟、巴豆、牵牛子、大黄、芒硝、甘草共为末,水泛丸),日服2次,每次8~12g。用于软坚散结,活血祛瘀,泻火导滞,涤饮消肿,治疗癥瘕积聚,痰癖痰饮,痞满蛊胀等沉疴疴疾220例,治愈83例,显效71例,进步6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63%。
广州军区总医院蒋瑞峰用党参代人参实验,用膈下逐瘀汤加味:桃仁12g,白芍15g,台乌6g,延胡索6g,当归12g,川芎9g,五灵脂6~12g,红花9g,香附9g,党参6~12g,鱼古15g,甘草15g。治疗胃肠病人30例,临床有效率为100%,胃肠镜复查有效率100%,治愈率为81.25%。
凌一揆常将人参、五灵脂同用,治疗气虚、血瘀、虚实互见的冠心病、胃溃疡等,每获良效。
成荣生自服赤石脂、官桂各3g,1日1剂,连服2日,未见毒性反应,只自觉咽干、口苦、大便干涩,因而以官桂、赤石脂同加减完带汤治疗数例寒湿久滑带下病者而愈。
刘俊楠自1969年用甘遂半夏汤去白蜜加苓术服9剂,治愈一腹壁脂肪增多症后,对十八反诸药进行小剂量试服,并逐渐加大剂量,除藜芦服用3g外,其他相反药内服至9g,未发现毒副反应。
第二军医大学用瘿瘤丸(含海藻、甘草)治疗甲状腺肿瘤,还用八珍丸加海藻等组成通气散坚丸,治疗肿瘤转移,胸腹胀痛喘咳等证。
广东佛山中医院用抗毒合剂、敌癌片等配合外用消癌散(内含生土半夏和川乌、草乌),无选择地治疗鼻、咽、肝、舌、食管、胃、甲状腺、乳腺、直肠诸癌,骨肉瘤,白血病等200例,取得显效47例(23.5%),稳定88例(44%)。
蒲辅周发现温白丸加微量甘草、甘遂末,服后能使有鸦片瘾者呕吐狼藉;甘草、甘遂等分为丸,一日2次,共14粒,梧子大丸,使14~15岁痴女剧烈呕吐,气息微弱,昏迷不醒,次日才苏醒。
褶瑞生与志愿者服2倍常用量的葱、蜜,未见毒性反应。但王天益的动物实验中,动物有反应,其中羊反应较重,3只解剖均见心包积液,心内膜点状出血。
由上可见,十八反、十九畏均非绝对的配伍禁忌,应用适宜,可见非常之效。尽管如此,十八反中多为剧毒药,又有古训,前人经验忌之,临床应用宜谨慎小心,有根据地探索用药,发挥中医特长,挖掘有价值的医疗方剂,为人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