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的针刺手法

与针灸有关的经典有三本,分别是《灵枢》《素问》《难经》。

这三本书中记载的针法有相通性,都是以“上守神”的原则来认识疾病,以“上守机”的原则来进行针刺。这三本书又有不同,主要是视角与思维方式不同。

先说《灵枢》与《素问》。《灵枢》以经脉流注为视角,以“邪客在门”的思维分析病症;《素问》以五运相袭为视角,以五脏苦欲的思维分析病症。

通过反复阅读这两本经典,会发现他们的思维都是柔软的,都是从道的源头发起的,顺着这些经文可以真实地看到疾病内部气的变化规律,真实地治愈疾病。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知道,在这两本书中对很多基本概念的认识是不一致的,如阴阳、营卫等概念都是各有所言,切不可将这些概念杂合到一起,会导致思维混乱,而是要深入体会两本书中各自思维的运转规律,从多个视角体会道的变化。

生活在中国这片国土上的我们真的是极为幸运,不仅可以感受到医学上《素问》《灵枢》两本经典的广度与厚度,还有其他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这些都是很珍贵的财富,能看到是我们极大的荣幸。

作为医学生,更让我们感到荣幸的是还有另一本很薄的中医经典《难经》。《难经》的视角与思维尤其不同于《内经》,以五行生克为视角,以七传十变的思维分析病症,有独特的选穴原则,这些原则也不同于《内经》。如“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这些都是其他经典所没有的。不仅如此,《难经》还有其独特的针刺补泻手法,这套手法一直影响着后世的针刺操作。

《第七十六难》

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营置气。其阳气不足, 阴气有余, 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营卫通行, 此其要也。

《第七十八难》

针有补泻,何谓也?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剌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怒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第八十难》

经言: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然:所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 有见如出也。

首先关于得气,《难经》给出了不同于《内经》的认识。

《内经》的得气是针下的感觉,而《难经》提出“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右手为针刺手,左手为辅助手,即是说真正明白针刺得气原理的医生,是信赖左手指下的感觉,而非右手针下的感觉。

右手将针深入到穴位处后,左手手指在穴位周围找一个位置轻轻按揉,并感受手指尖下的感觉。当气聚到针下的时候,左手指尖下会有微细的脉搏搏动的感觉,这说明针下气血充盈,此为得气,在得气之后再行补泻手法。

这个指下搏动的感觉比较清晰,我的体验是当感受到指下搏动时,第一个反应是分不清这搏动是源自于我的手指末梢动脉血管搏动,还是病人皮肤下的血管搏动,搏动很微细却很清晰。

如果左手按揉一段时间仍没有得气的感觉,就需要右手行“男外女内”的手法,即如果病人是男性,就小幅度用力缓缓上提针轻轻回落针,这个上提活动幅度很小,是针带动皮肤小幅上提,皮肤始终裹住针,重提轻按;如果病人是女性,就小幅度用力下按针轻轻上回提针,同样是小幅度,重按轻提。

这样小幅度的提按会使更多的气血聚集于针下,反复提按,直到左手指尖感觉到搏动,为得气。如果始终不得气,则说明人体之气已溃败,再也调动不起气血,死不治。

《难经》与《灵枢》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关键词相反的经典名言,《灵枢》是“男内女外”,《难经》是“男外女内”。

不仅如此,《难经》还反对《素问》的呼吸补泻,提出“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难经》与《内经》在观点上冲突的描述有许多,因此说《难经》不是在注解《内经》,而是以《内经》注解自己。我一直的观点是,不要在这些矛盾的问题上钻牛角尖,而是要从根源处分析分歧的原因。

下面说一下《难经》针刺的详细补泻操作。

补法

“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即针尖穿破皮肤后,停留,左手按揉或右手提按至得气,此为卫气。

得气后“推而内之”,在左手感受到脉搏搏动的同时缓缓将针深入,并时刻感受左手指尖下搏动的感觉。

如果感觉左手指尖搏动消失就停止深入,并再次按揉或提按至得气,继续深入;直到深入至经脉的深度,停止并感受左手指尖脉搏搏动的感觉。

至搏动感消失后,将针提起至表层皮下,继续如上操作。

泻法

“当泻之时,从营置气”,针刺直接深入到经脉的深度,停留,左手按揉或右手提按至得气。

得气后“动而伸之”,在左手感受到脉搏搏动的同时左右捻转针柄,捻转幅度不宜过大,微微捻转并缓缓上提,并时刻感受左手指尖下搏动的感觉。

如果感觉左手指尖搏动消失就停止上提与捻转,并再次按揉或提按至得气,继续捻转上提;直到针尖达到皮下表层,停止并感受左手指尖脉搏搏动的感觉。

至搏动感消失后,将针再次深按至经脉深度,继续如上操作。

如此上下操作几个回合之后,大部分病人都会有舒服的针感,嘱咐病人有感觉一定要及时告诉医生。

气至

补法操作,气至病人会感觉针下胀满,甚至针下发热,并沿经脉传导,这是针下气实的表现,然后拔针。

泻法操作,气至病人会感觉针下酸麻,甚至针下发凉,并沿经脉传导,这是针下气虚的表现,然后拔针。

手经的气血比较灵敏,大部分操作两三个回合病人就会有感觉;足经气血比较厚重,大部分操作两到十个回合病人才会有感觉。

针下只要有感觉,而且这个感觉不是强刺激产生的,是因气实或气虚而产生的,就会有比较好的疗效。大家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感受,不必非得追求透天凉的凉感与烧山火的温感,是否能产生寒温感有时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这个针刺的原理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上升至天空,带走大地的能量,为泻;天气下降至大地,带来了天空的能量,为补。

泻法是将经脉中郁滞的气血疏通,并向外引到卫气之中;补法是将外围卫气的气聚集,并输入到经脉之中。

后世大多数的针刺手法皆源于此,尤其是有些神秘色彩的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手法就是由此而演化的。只是后人将手法的操作复杂化,加入了《易经》象征阴阳的六九之数,并神秘化操作。由于不明原理又不知根源,于是越传越神秘,并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手法操作的具体套路之中,这就离道越来越远了。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