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
早在古代,就有很多医学著作记载了中药的服药时机。如《神农本草经》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日;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汤液本草》中提到“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适时服药有法可循,更是合理用药取得中医临床疗效的前提和保证。服药时间与患病部位有关。不同病症,不同药物对应不同的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随着研究深入及经验累积,为使药效充分发挥,中药的服药时间被划分得越来越细。《医方论》则指出,病在上者频而少,食后服;病在下顿而多,食前服。
1、饭前服
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脾、肝、肾等脏器疾患,宜饭前0.5-1小时服药。这样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为“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之义。心腹以下,为中焦后天脾胃、下焦先天肝肾所居,大部分内科疾病都由此衍生,故大多数的中药都宜饭前服用。一般认为,补益药滋腻碍胃,也宜饭前服用。尤其是补肾药饭前服用可使药力快速下达。
2、空腹服
清晨阳气初升,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无食气阻隔,药物能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为“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之义。服用补阳益气、通脉散寒、行气和血等方药时,应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阳旺,人体阳气亦随充盛之势扶阳抑阴,而祛除病邪。空腹,一般是指餐前1小时或餐后两小时。更严格的,特指早晨起床后,早餐前的1小时。尤其是积滞、瘀血、水湿等病症,空腹服药,易使药力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从治疗部位看,适合治疗心胸以及四肢、血脉等疾病。具体服药时间如:鸡鸣时服(如鸡鸣散),平旦时服(如十枣汤)等。此类药物包括利水渗湿药、泻下药、驱虫药等等。
3、饭后服
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饭后服。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之义。胸膈以上为上焦心肺所居,饭后服药,食气踞中焦,阻药气于上焦、更携药气上输心肺,游溢全身发挥药效。如治疗感冒咳嗽的解表药,化痰止咳药,包括头痛、胸痹治疗的丹参类方药,以及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用先食后服法,使药性流连于上焦。而健胃消食类药和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另外,清热解毒类方药常易苦寒败胃,一般也宜饭后服。
4、顿服
顿服指的是药煎好,一口气将药全部喝下,而不是分开来零零散散地服用。病情较急者,煎好后立即服下,称为顿服。取急病急治之意,如痛症、胀症、热症、血症等。一般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证等中医治疗上采用顿服法。5、睡前服
服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等方药时,宜在睡前0.5-1小时服用。为”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之义。睡前给药,可以使诸如遗尿症患者药效及时发挥。缓下药睡前服用,可以便翌日清晨排便顺畅。再有治疗哮喘、关节痛、腹背痛等的药物,睡前服用是多数选择。
对于病邪深入或迁延日久,病入骨髓或伤及精气神者,借助自然气机,晚上人气收敛,有利于药力抵达病所。如安神剂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等等。
6、其他时间服
昼夜服,使药效持续发挥治疗作用,急、重症常常采用此法。如治疟药宜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治妇女经血病应在月经来潮前5天-7天服药;涩精止遗药应在晚间服用1次;对于难出汗者,则可缩短服用汤剂的时间,以促汗出。
总之,中药汤剂服用方法合理与否,觉不单单是一种形式,它直接影响到中药的治疗效果。采用灵活有效且客观合理的服药方法,是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