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调治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以每次月经前期出现烦躁、易怒、情绪异常、失眠、头痛、乳房胀痛、腹胀或肢体浮肿、泄泻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可出现一种或数种,情况有轻有重,证候可在经前7~14天开始出现,但多以经前几天为明显,行经后这些症状便减轻或消失,以生育年龄妇女为多见,但亦有青春期后之未婚女子罹患者。

一、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或生活环境有关,以性格内向及情绪抑郁者较多。中医以其主症名之,如经行头痛、经行口糜、经行乳胀、经行泄泻、经行肿胀、经行情志异常等,统称为月经前后诸症。其病机及证型大致可分为肝郁气滞、阴虚肝旺、脾肾阳虚等几种,临床上以前二种为多见。证候不同,治法各异。妇女以血为本,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相对来说,妇女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月经将届,阴血下聚于血海,偏于阴血不足之体,此际其他部分之阴血更感虚衰。阴血虚则阳易亢,以致阴阳气血平衡失调,生理机能容易逆乱,其所以出现上述第一、二种证型者,即是此故。但亦有素体阳虚,当经血蓄聚于血海而将外泄之际,则脾肾之阳气虚衰,因而症见浮肿、泄泻等。体质证候虽各不相同,皆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西医认为本病与内分泌不平衡和精神因素有关,其理可以互通。

二、鉴别诊断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诊断并不困难,主要详询病史,了解其症状是否伴随每次经前期而出现,月经来潮后或经净后症状便自然消失。同时也要与乳腺增生、乳房肿瘤、心脏病或肾病之水肿、胃肠病之泄泻相鉴别。乳腺增生及乳房肿瘤的结节,其肿块及疼痛,不是经期前后也仍然存在,且不定双侧均有;而本病之乳房胀痛或结块仅在月经前期才见平时却无,且多双侧均有,甚或弥慢性多个出现,行经之后便消失。心性或肾性水肿与月经周期无关,或仅在经前稍加重。胃肠病之泄泻多与饮食不节或不洁有关,同时会引起呕吐或腹痛,甚或发热,与月经周期并无联系。详细查询发病原因及病史,则不难鉴别。

三、辨证论治

本病的辨证施治重在平衡脏腑之气血阴阳,尤以和肝解郁、调和气机为常用治法。宜于经前7~14天开始用药,连续调理 3~6个周期。

1.肝郁气滞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肝之经脉贯膈、布胁肋、过乳头、循少腹、绕阴器。肝气郁结,则失其条达冲和之性,故经前烦躁不安、易怒,或精神忧郁,甚或悲伤欲哭,乳房、乳头胀痛,甚至不能触衣,或乳房有硬结,胸胁、下腹胀满,或头痛,睡眠欠佳,或多梦,面色黯滞。舌色黯,苔薄而微黄。脉弦或弦滑。治宜疏肝理气,可用逍遥散酌加郁金、素馨花、青皮、橘核、丹参等。若郁而化火,偏于肝热而见口苦口干,舌边红,脉弦滑数者,宜用丹栀逍遥散去煨姜、白术,加郁金、丹参、花粉、石决明等以清热平肝。头痛明显者,在上述两方加减的基础上再加钩藤、白蒺藜、地龙、珍珠母等以平肝镇痛。若眠差梦多者,可选加柏子仁、夜交藤、酸枣仁、夜香牛(菊科斑鸠菊属植物。地方草药。有清肝热安神镇静作用)、生龙齿等以宁心安神。本证型严重影响情志者,与《金匮要略》所论之“妇人脏躁”相似,但脏躁不一定发于经前及经来后便消失也可发于经后、孕期或产后,以此为别。脏躁的治法着重甘润宁心,以甘麦大枣汤,或百合地黄汤加龙骨、牡蛎,效果较好,机理不同,治法与方药各异。

2.阴虚肝旺 平素体质肝肾阴不足者,经前期容易出现阴血虚而肝阳旺这一类型。肝阴虚则阴不维阳而阳气易亢;肾阳虚则水不涵木而肝气偏盛,其病机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肝阳偏亢乃病发之标。但亦有肝郁化火伤阴而成者,症见心烦易怒,头晕目眩,面色潮红,手足心烦热,乳房及胸胁胀满,或午后有低烧,或口腔溃疡,或健忘失眠,纳差便结。舌红或舌边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或弦细。治宜育阴平肝潜阳,可用二至丸合杞菊地黄丸加减化裁,改用汤剂,同时加入潜阳之品,如珍珠母、龙骨、牡蛎之属。火盛者可再选加龙胆草、栀子等以泻肝火,或重用白芍以平肝,但以养育肝阴为主,兼以清热抑肝为辅,不宜过用苦寒之品以免化燥耗阴。

3.脾肾阳虚 患者平素形体多虚胖,面色苍白,经前期每出现便溏或泄泻,或四肢面目浮肿,头晕,疲乏无力,口淡思睡,胃纳呆滞,脘腹胀满,腰酸腿软,情绪低沉。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润。脉沉细缓弱。治宜温运脾肾以升发阳气,佐以燥湿。可用《傅青主女科》之健固汤加减,该方的药物组成为:人参、茯苓、白术、巴天、薏苡仁。可加苍术、黄芪、淫羊藿等以加强温阳补气燥湿之功。严重者可用真武汤加减化裁。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精神心理的调治和生活的调摄也很重要。医者应向其多做解释劝导,解除其顾虑,树立可以治愈的信心,以免使过去的病情引起条件反射,影响疗效。同时要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多在户外活动,或参加有益的消遣,使心情舒畅。不宜观看太刺激或悲哀的电视节目、小说;不食辛辣刺激的食品,尤其是肝郁气滞及阴虚肝旺类型之患者,辛温燥补之品更不宜服食;脾肾阳虚者则忌食寒凉冰冷之物。不同类型及不同体质的患者,除治法不同外,饮食方面也应加以配合,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应加注意。

验案2则

【例一】

吴某,女,20岁,未婚,服务员。于1976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15岁月经初潮,月经先后不定。近年来每于经前及经期烦躁易怒,悲伤欲哭,性情孤僻,不能控制。伴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顶痛,面目及四肢轻度浮肿,纳欠佳,溺黄。末次月经10月22日。

舌淡红有瘀点,苔微黄。脉沉细。

诊断:经行情志异常。

辨证: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脾。

治则:疏肝解郁,佐以健脾。

处方:郁金12克,佛手12克,丹参15克,茯苓25克:夜交藤 30克,白藜12克,泽泻15克。每天1剂。

11月19日二诊:月经届期,前症又现。治以舒肝解郁,养血通经。

处方:郁金12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合欢皮12克,夜交藤30克,甘草6克,怀牛膝15克,苓25克,桑寄生 25 克。每天1剂。

12月10日三诊:末次月经11月26日来潮,前症稍减但面目和四肢仍轻微浮肿,时有腹胀。舌淡红,尖有红点苔薄白微黄,脉沉细。虽肝郁稍解,但脾伤未复,仍需舒肝健脾。

处方:郁金12克,青皮6克,丹参12克,白12克,茯苓25克,桑寄生30克,夜交藤30克,泻12克。每天

1 剂。12月31日四诊:药后经前诸症显著减轻,但睡眠仍较差,舌淡红,苔白,脉弦稍滑。仍守前法,佐以宁神之品处方:郁金12克,百合25克,香附子10克,丹参12克,白芍15克,白术12克,苓25克,甘草6克,夜交藤30克。每天1剂。

1977年1月21日五诊:月经应期来潮,现经行第2天前症悉除。自觉心情舒畅,眠纳均佳,仅有面目轻浮,舌脉同前。守前法以善其后。

处方:郁金12克,香附子10克,白芍15克,苓25克,丹参12克,怀牛膝15克,夜交藤30克,川革20克。每天1剂。

随访2年余,疗效巩固。

【例二】

杜某,女,39岁,已婚,本院职工。于1973年6月29日初诊。

患者曾足月顺产两胎。近年余月经前后头顶痛,口舌生疮,经后面目虚浮,胃纳差,平素血压偏低,曾患美尼尔氏综合征。月经周期常提前4~5天,量中等。末次月经6月24日,现经水适净,面色较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经行头痛、口糜。

辨证:血虚肝旺,虚火上炎,兼有脾虚。

治则:滋肾养肝为主,佐以健脾益气。

处方:熟地15克,生地15克,女贞子15克,怀山药25克,党参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6克,生龙骨30克。

3 剂,每天1剂。

另:冰硼散1瓶,蜜调外涂口舌溃烂处。

7月27日二诊:本次月经刚净2天,口舌生疮较前减轻,但头痛仍剧,至今未止,舌心红,脉弦细。

治则:滋肾益阴,佐以平肝潜阳。处方:熟地15克,生地15克,黄精30克,构杞15克白芍12克,怀山药15克,杭菊花10克,钩藤15克。4剂每天1剂。

8月10日三诊:月经将潮,烦躁,口微苦,唇舌各有一溃疡面,巅顶痛稍减。舌苔微黄。脉弦细。治则:滋肾柔肝养血。

处方:生地25克,黄精30克,桑15克,怀山药20克,白芍15克,郁金12克,桑寄生20克,制首乌15克。4

剂,每天1剂。10月5日四诊:近2月来,经前以上方加减,连服5~6剂,经前后头顶痛显著减轻,口舌生疮已除,仍守前法处方:熟地20克,黄精30克,女贞子15克,白芍12克,制首乌25克,天麻9克,白芷9克,怀山药20克,陈皮5克,生龙骨30克。4剂,每天1剂。随访5年无复发。

【按】以上两例,现代医学属“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范围,但对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认为与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性激素紊乱有关。中医书籍中,则以各种兼症而命名,如经行烦躁、经行头痛、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等。其发病机理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肝郁气滞,平素肝郁恚怒,情志不舒,经期阴血下注血海,肝失血养而更郁,出现烦躁易怒,经前乳胀,甚或悲伤欲哭,失眠多梦等;二是脾虚或肝气横逆犯脾,可致经前浮肿、泄泻等;三是血虚肝旺,或因肝郁化火所致,或因肾虚血少不能涵养肝木致阴虚肝旺,出现头痛、口糜烂等。例一属肝郁脾虚,故以郁金、香附、白芍、佛手舒肝解郁,丹参、夜交藤养血宁心;茯苓、怀山药、白术健脾,使肝郁得解,脾土得健,心神得安,则经前烦躁失眠诸症得除。

例二以阴血虚肝气旺为主,故始终以滋肾养血柔肝之生地、熟地、黄精、桑椹、女贞子、白芍之属为主,佐以龙骨、钩藤、杭菊之类以祛风而镇摄浮阳,滋水涵木,故头痛、口舌糜烂诸症悉除。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