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咳万能方“金沸草散”的4个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金沸草散的关键药物有哪些?

江尔逊主任医师临床使用的金沸草散,是由《南阳活人书》与《和剂局方》的金沸草散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旋覆花汤综合取舍而来,具体药物凡11味:旋覆花、白芍、甘草、荆芥、法半夏、茯苓、陈皮、白芥子、桔梗、杏仁、前胡。不少来信询问这11味中哪些是关键药物。

金沸草散与杏苏散、三拗汤、止嗽散等一样,体现了疏风散寒、宣肃肺气的治法。而金沸草散的特异性在于金沸草(现代多用旋覆花)、白芍、甘草3味药的关键作用。

古今阐释旋覆花者,大多以为其只有消痰降气之功,是囿于“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谚。不可否认,旋覆花肃肺降气、豁痰蠲饮之功是颇宏的。但其不可埋没的功效还有: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而宣散肺气达于皮毛,一降一宣,便可恢复肺主制节之权;

其味咸,咸者入肾,而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便可恢复肺的清虚功能状态。

可见旋覆花一味药之功,竟可使肺胃肾三脏气畅湿行,上中下三焦通利。

而芍药配甘草为张仲景之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能滋养肺津,舒缓肺气。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之痉挛。故而使用本方时,诸药均可增减,惟旋覆花、白芍、甘草3味关键药物为不可挪移之品。

金沸草散治咳的卓效是怎样被发现的?

江老早年体弱,经常咳嗽,每用杏苏散、止嗽散、六安煎等取效。

但有一次咳嗽,遍用历验诸方,毫无寸效。咳嗽频频,咽喉发痒,痒则咳嗽,迁延旬日。

他查阅方书,见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中说:“轻则六安煎,重则金沸草散”,便试服1剂,咳嗽、喉痒即止。他感到惊异,便用于病人,亦收速效。

几十年来,江老治疗咳嗽,无论新久,亦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都喜用本方化裁。

有的病人咳嗽缠绵2~3月,几乎遍用中西药不效,服本方数剂而安。以致病人间辗转传抄本方,竟亦有依样画葫芦而霍然痊愈者。

语曰:“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此之谓欤?

余早年体弱,薄受风寒辄咳,每以金沸草散取效。施诸他人,亦收捷效。

数十年来,余治咳嗽,无论新久,亦无论表里寒热虚实,恒喜用此方化裁。有病者咳嗽缠绵数月,遍用中西药物乏效,服此汤数帖而痊。余因叹其佳妙而授他人,以至辗转传抄,依样画葫芦,竟亦屡有霍然而愈者。

似此平淡之方药,而效验如此,其理安在哉?

余窃思咳嗽固多,无非肺胃之病。观《内经》揭咳嗽之总病为痰涎或水饮“聚于胃,关于肺”六字,可了无余蕴矣。

方中主药金沸草,乃旋覆花之茎叶,余恒用其花。谚曰:“诸花皆升,旋覆独降。”其肃肺降胃、豁痰蠲饮之力颇著;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故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一降一宣,肺之制节有权矣;其味咸,咸能入肾,故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肺自清虚矣。是一药之功,三脏戴泽,三焦通利焉。

再者,方中寓有“芍药甘草汤”,酸甘合化,滋养肺津,收敛肺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之痉挛。余用此方治愈之咳嗽不知凡几,深知方中诸药均可损益,惟旋覆花、芍药、甘草三味为举足轻重而不可挪移之品,表而彰之。而临证之顷,损益之妙,又存乎一心也。

若风寒咳嗽,不论久暂,可尽用本方。若喉痒咳痰不爽,似燥咳而实非,可加桔梗;风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桑菊饮;燥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贝母瓜蒌散;痰多而清稀,合二陈汤;痰黄而夹热,加黄芩,或合泻白散;兼喘,合三拗汤;痰壅气促,上盛下虚,去荆芥、前胡,合苏子降气汤;咳嗽日久,无明显外证,合止嗽散;脾胃虚弱,合五味异功散;反复感冒者,合玉屏风散。临证者曷必不屑一试,以有采于刍荛之言欤?

金沸草散的加减方法竟有10种之多,初涉临床者很难全面掌握使用,能否化繁为简,使之简捷实用?

拙文所列10种,撮其大要而已。

其实江老临床使用过的加减方法何止10种!有的是为失治或误治而设,也有照顾体质的,全从临床实践中来,又能有效地重复使用。

所以笔者认为,与其削足适履地“化繁为简”,倒不如扎扎实实地把好风寒咳嗽这一关。

咳嗽一证,外感居多;外感咳嗽,风寒居多。

今则续中之曰:治疗风寒咳嗽,倘能恰当地遣选疏散风寒、宣肃肺气的方药,多能迅速获效。时贤推重“截断扭转”治法者,亦是此意。

果真如此,金沸草散的那么多加减演变方法,还有多少用武之地呢?可惜事实远非如此。

江老曾秉笔直书道:有一见发热(或体温升高)便断为“风热”或“痰热”,而常用桑菊或银翘辈,或径用清热化痰药及抗生素;

有因喉痒或痰少难咯便认作“风燥”或“阴伤”,而恣用润燥或养阴方药;有因久咳不止便认作虚咳,而屡进补益者。

凡此皆因失于及时疏散、宣肃,而致咳嗽迁延缠绵,甚则转成劳嗽者,良可慨也。

金沸草散加减方治疗外感咳嗽,其治愈率大约有多少?若无效,宜改用何方?

治愈率无精确统计。但据江老数十年之体验,其近期治愈率不会低于80%,总有效率不会低于90%。

据笔者长期临床观察,服本方无效或有疗效欠佳者,排除辨证有误之外,约有三种情况:

一是市售旋覆花的药味苦涩难咽,有的服后易呕逆,因惧呕而不能尽剂;

二是有的病人愈后几天又复咳(症状较轻);

三是有的病人总是遗留一个咳嗽“尾巴”,偶尔咳几声。

谚曰:“甘瓜苦蒂,物无全美”。笔者的处理方法是:

服之易呕逆者,可嘱其少量频服(在两顿饭之间服最佳);

若仍呕而惧服者,则改服医坛怪杰陈士铎之舒肺汤(桂枝、苏叶、桔梗、甘草、茯苓、天花粉)合六安煎;

若愈后几天复咳者,可续服柴胡桂枝汤加苏梗、木蝴蝶、仙鹤草;

若遗留咳嗽尾巴者,可继服验方“止咳十一味”(当归、川芎、法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桑皮、青皮、杏仁、川贝母、五味子各6g),此方流传在川西民间,原治肺结核咳嗽。

经反复验证,可以作为外感咳嗽的扫尾方。

同道中若有兴趣者,曷必不屑一验之以定取舍乎?不过本方药味十分平淡,但组合离奇,颇难牵强为之诠解。

陈某,女,45岁。1972年10月就诊。患者体丰,平素健康。3个多月前,偶因感冒,咳嗽迁延,迭经中西医治疗,反而咳嗽日剧,遂从百里之遥,专程前来请江老诊治。自诉喉中瘙痒,日夜呛咳不休,影响眠食,极为苦楚。伴见气短神疲,咳唾清稀痰沫,舌苔薄白,脉象浮滑。诊毕,江老喟然叹曰:外感咳嗽,小病耳,何以竟致迁延数月?!经云:微寒微咳。此定由初治失于表散之咎。遂拟金沸草散加减。

荆芥6g,前胡10g,金沸草10g,白芍10g,法半夏10g,甘草6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10g,陈皮10g,杏仁10g,枇杷叶10g。

半年后,患者因他病前来就诊,欣然告曰:前次药方,连服5剂,咳嗽遂愈,至今未作。

【注】

金沸草散凡二方:一见于《南阳活人书》,以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等组成;二载于《和剂局方》者,方中无茯苓、细辛,而增麻黄、白芍。此外,三因旋覆花汤,又在局方金沸草散基础上增入杏仁、茯苓、五味子,治风寒暑湿伤肺,喘咳大甚,坐卧不宁。江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常以三方灵活取舍,或再合六安煎、桔梗汤(《伤寒论》),并随症加减,把专病专方与“随证治之”紧密结合起来。如外有寒热,加柴胡、黄芩(含小柴胡汤意);高热气喘,加麻黄、石膏(麻杏甘石汤意);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射干(银翘散意);痰多黏稠加川贝母、瓜蒌仁(贝母瓜蒌散);哮喘痰鸣,加苏子、葶苈子(含葶苈大枣泻肺汤);兼发热、自汗、恶风,加桂枝、厚朴(桂枝厚朴杏子汤);久咳加紫菀、百部、枇杷叶(即合止嗽散);体虚易感冒,加黄芪、防风、白术(玉屏风散);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或黄芪、白术(六君子汤);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即合苓桂术甘汤)。

江老常说,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金沸草具有下气降逆、消痰行水以治咳喘的功效;芍药合甘草,能缓急止痛,在此可借以缓解、松弛支气管的痉挛。故三者同为方中主药,不可挪移。而麻黄、细辛、五味子,则以其过于温散或酸收(且方中芍药已有酸收作用),故用之宜慎。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一个常见证候,外感或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均会使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传统多分型辨治。笔者以为,下述几方治疗咳嗽,既有高效性,又有较强的普适性。

(1)江氏金沸草散:颇能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普适性较强,凡咳嗽者概可选用。

(2)大柴胡汤:有较强的调畅气机,攻逐邪气作用,颇宜于咳嗽较剧或肺部有感染者。若年高体弱,则当慎用。

(3)柴麻四物汤:清热解毒作用较强,主要适用于热咳,勿用于寒咳。

(4)麻八味及其加味方:麻八味颇能宣降肺气,可作为各型咳嗽的基础方;麻八味加味方清热解毒作用较强,适用于热咳,勿用于寒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