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选方

部分女性在绝经前后,因肾气衰,天癸竭,阴精不足,心肝失养,出现月经紊乱或闭止,并且出现烘热汗出,头昏耳鸣,烦躁不安,心情忧郁,失眠心悸,神疲乏力等证候,相当于西医学之“围绝经期综合征”。古代医籍并无本病的专篇论述,而是散见于“老年血崩”“脏躁”“百合病”等病证中。目前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于妇女肾气渐衰,天癸将竭,肾中阴阳平衡失调,影响心、肝、脾,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01

病因病机

本病多属肾阴虚或偏阳虚。阴虚天癸竭乏,上则影响心肝,下则影响子宫,心肝失养。心肝两脏,原为阴中之阳脏,心者君火也,肝者相火也,阴虚不能涵阳,水亏不能制火,心肝气火偏旺,火旺不仅上扰神魂,出现情志异常,而且又将下扰子宫血海,出现月经紊乱,天癸已竭,月经已多半出现愆期闭经。重于心者,必致心烦失眠,且心者,不仅主神明,而又主血脉,血脉失和,神魂失宁,自然又致烘热出汗、胸闷心悸、怔忡不安等症;重于肝者,必致头痛头晕、焦躁忿怒、胸胁胀痛等症。但病发于心者多见,因为子宫、胞脉、胞络下系于肾,上通于心,心肾子宫有着内在的联系。天癸既竭,子宫失养,经血失调或闭止,则气火不得随经血下泄,从而又将随胞脉胞络而扰乎心肾,使心肾不得交济,心肾子宫之间更加失和,形成这一时期特有的综合征。因此提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是由心-肾-子宫轴紊乱所致。

对本病病机认识仅停留在这里是不够的,其复杂性和反复性在于兼变证的复杂多样。在阴精不足的前提下,阳气亦有所不足,若兼之禀赋阳虚气弱,病程久旷,必及脾胃,脾胃失运,水液脂肪等代谢不畅,气血输转不利将会产生痰浊、水湿、血瘀等病理物质。此外,阴精的不足,常致骨髓不充,骨质疏松,引起骨骼系统方面的衰退性疾病,是当前调治围绝经期疾病应重视的问题之一。阴精不足,津液亏少,所谓“肾主五液”,五液不充,不仅不能涵养皮肤肌肉,引起皮肤肌肉的枯燥松软,而且亦将加速脏腑心脑组织的老化,出现明显的衰退现象。

02辨证分型

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从本质上,阴阳两虚为之基本。

阴虚者

阴虚火旺为多见,月经紊乱,经量或多或少,经色鲜红。烘热汗出,面部潮红。心烦易激动,精神忧郁,或亢奋,或头昏耳鸣,或心悸失眠,或皮肤瘙痒,口干便艰。舌质红或舌尖红,脉细数或弦数。

偏阳虚证

可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烘热出汗,心烦易激动,神疲乏力,面浮肢肿,或胃脘胀痛,或大便溏泄,或夜寐多梦,或心慌怔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细或沉。

寒热错杂证

①热多寒少,心肝气火偏旺。

上下热,中有轻寒,即心肾之火偏旺,兼有脾胃虚寒。可见月经偏多,烘热出汗频作,心烦寐差,口渴喜饮,心情不畅,时或烦躁,神不守舍。但又伴中脘作胀有冷感,喜热按,或有胃病史,这种热多寒少的病理变化,在治疗上注意滋阴清热法中亦应照顾中焦虚寒的病变特点。

上中热,下有轻寒,即阴虚心肝火旺,兼有肾阳虚寒。可见月经愆期,闭止,烘热出汗频作,头昏头痛,烦躁失眠,胸闷心悸,口渴咽干,情怀不畅。但又伴有小腹作胀,冷感,腰酸尿频等,在治疗上,滋阴清热法中应顾肾中阳虚。

②热少寒多,重在脾肾阳虚。

此类病证虽为少见,但临床亦有所见。其表现形式可再分为三种:

一是阳虚气化不利,水湿潴留或泛溢,可见浮肿尿少、经闭形寒、轻度烘热出汗、头昏烦躁、寐差、神疲等症状,治疗当以温阳利水、清心安神等;

二是阳虚气滞,血行不利,凝结为血瘀者,可见经行腹痛,有膜样血块、腰酸、小腹冷感、轻度烘热汗出、胸闷烦躁失眠等症状,治疗亦当补肾温阳法,佐清心化瘀;

三是寒热参半,阴阳紊乱,此型绝大部分是阴阳俱虚、肝热脾寒的复杂病变。除少数属于阴阳衰竭病情发展的终末阶段外,大多是病变过程中的短暂相持时期,随病情的发展,将让位于偏阳虚寒为主,或偏阴虚热为主的偏盛状态。

03临证选方用药

阴虚火旺,偏阴虚

滋肾清心汤滋肾清心,主要还在于安定心神心血,方中钩藤、牡丹皮、莲子心、紫贝齿、浮小麦乃清降心肝气火之药,心肝气火平则神魂自宁,更年期肾虚为本,故当补肾滋阴,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之属,心肾合治,以心为主乃本方之意。

常用加减:

烘热加剧,发作较频者,上方应加入黄连3g,炙龟甲15g(先煎),炙鳖甲15g(先煎),炙地骨皮10g;

出汗多者,上方加白芍10g,五味子6g,煅牡蛎20g(先煎);

眩晕明显者,上方加石决明15g(先煎),煨天麻6g,白蒺藜10g,伴浮肿者应加车前子10g(包煎),泽泻10g,泽兰10g;

烦躁失眠者,上方加炒栀子10g,炙龟甲15g(先煎),炒酸枣仁6g,龙齿10g(先煎),伴痰多者再加胆南星10g,竹沥1匙,炙远志6g;

精神忧郁,情绪低落,悲伤欲哭者,上方加广郁金9g,合欢皮10g,娑罗子10g;

健忘显著者,上方加制首乌10g,炙龟甲15g(先煎),墨鱼15g,枸杞子15g等;

伴痰浊者尚需加入茯苓10g,陈胆星10g,炙远志6g;

皮肤风燥者,上方加入麦冬6g,玄参15g,鳖甲胶10g(炖冲溶入),龟甲胶10g(炖冲),枸杞子10g。

偏阳虚

温肾宁心汤治以温肾健脾、清肝宁心,药如淫羊藿(仙灵脾)、仙茅各9g,肉桂(后下)3~5g,党参15g,炒白术、连皮茯苓各10g,钩藤15g,牡丹皮12g,紫贝齿(先煎)10g,黄连3g,广木香5g,川断10g。本方寒热并用,补理兼施,符合更年期生理病理特点之要求。方中二仙、川断、肉桂以温肾阳,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是方中主药。若有心肝火旺、神魂失宁之症,故加钩藤、牡丹皮、紫贝齿、黄连以清肝宁神,黄连、肉桂相合为交泰丸,原治心肾不交、神不安舍之病证,故合之而达温肾健脾,清肝宁心之效。

常用加减:

腹胀便溏者,上方加入煨木香5g,砂仁3g(后下),炮姜5g;

胃脘胀痛,纳食欠佳者,上方加入陈皮6g,高良姜3g,制香附6g,娑罗子9g;

浮肿明显者,上方加入制附片6g,车前子10g,泽泻10g,冬瓜皮10g,泽兰叶10g;

肥胖明显者,上方加入制苍术10g,炒枳壳10g,荷叶5g;

神疲乏力明显者,上方党参加至10g,加炙升麻3g,炙甘草6g;

腰酸形寒者,上方加杜仲10g;

肌肉骨节酸痛,加入鸡血藤15g,骨碎补10g,干地龙10g,杜仲10g,牛膝10g;

骨质疏松,骨刺作痛,上方应加龟板15g,牛膝10g,骨碎补10g,杜仲10g,狗脊10g等服之。

就更年期综合征而言,阴虚或偏阴虚占有主导地位,因此以热为主者,极为常见,但对于寒热参半、阴阳紊乱的患者,在治疗上一般得同时兼顾,但在具体选方用药上要尽可能避免相互间有冲突性,即矛盾性,而且要注意到寒热间的脏腑归经学说,使滋阴清热不影响到祛寒,祛寒温阳不影响到清热,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