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脾肾论治乳癖
治疗乳癖,循从脏腑经络学说,注重整体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建立了治疗乳癖的几个学术观点,切合临床实际。
(一)治癖先治肝,气调游自平
在乳癖患者中,病者有性情抑郁,忧思多虑,尚伴见经血虚少,经行不畅的证候,乳房肿块大小和疼痛的变化和情志及月经周期都相关连,有的已婚妇女乳癣常伴不孕。乳头乳房是足蕨阴肝经循行之处,由于肝失调达、肝郁气滞、肝气结于乳络则结块胀痛,肝失疏泄、气机横逆则胸闷胁痛,气逆于下则小腹胀满,肝气失于调达任脉失畅,任主胞胎,胞胎受累则不孕。所以上述见证都归于肝木失调。因此将疏肝理气,调达气机作为论治乳房的重要治则。前辈余听鸿提出治乳不出一个“气”字,这是乳病治疗总治则的高度概括,治疗乳癖更离不开理“气”。调达气机是治疗乳癣的核心和枢纽,“治先治肝,气调癖自平”的学术观点在论治乳癖中单纯乳腺上皮增生症、乳痛症中更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治癖调冲任,冲任录肝肾
乳癖之症虽发于外而实根于内,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是病之本。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治疗乳癖十分重视温补肝肾调摄冲任。乳癖如发于青年女子者,常伴月经提前,月经量少色淡。这是先天肾气不足,天癸未充,胞宫、乳房同时受累的缘故。更多中年妇女的乳癖结块胀痛不甚,但每多伴有经期紊乱,月行两次,腰膝酸软,耳鸣目眩等。这是由于后天肾气虚衰,下不能充实跑官,上不能濡养乳房。肾气冲任俱衰。肾虚不能温煦冲任,冲为血海,藏血失司,所以会出现月经淋漓不尽;任脉虚损不能滋养乳房则结块胀痛。用仙茅、羊藿、肉苁蓉、锁阳、鹿角等温补肝肾,调摄冲之品,从治本着手为主,佐以理气养血之品。不但乳癖肿块变软见消,同时肾虚见症及月经不调的证候也得以减轻或消失。
(三)癌由痰瘀凝,化瘀软坚实
乳癖之症是由肝脾二伤,肝郁气滞,脾虚生痰,痰瘀互结留阻经络而成。“治标可以顾本,祛邪却是安正”。
所以在治疗中也重视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法在治疗乳癖消块止痛的积极作用。乳癖的治疗要辨证地对待“标和“本”的相互关系。常用桃红四物汤合三楼、莪术、益母草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品,作为乳癖治疗的一大常法。对肿块质坚,经久不消,则取用“坚者消之”。在化瘀散结中加用虫类药物如僵蚕、地整虫、蜈蚣、水蛭等起到搜剔深在经络之中的瘀结。在化瘀的同时又常参合化痰软坚之品如:土贝母十茯苓、夏枯草、牡蛎、海藻等。体现了是整体与局部兼顾、标和本兼治的结合。既有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又有具体治疗的灵活性。
(四)阴虚肝火升,火胜血离经
乳腺增生病中的囊性乳腺增生病可以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可以是浆液性的,也可见血性的。由于囊性增生病是属于癌前期病变,有癌变倾向,所以这类乳腺增生病不能等闲视之。有的文献报道其癌变可以达 10%-20%左右,所以中西医同道都给予足够重视。特别是50 岁绝经前后的妇女乳腺增生病伴有乳头溢液其恶变可能性更大。赞同对此作造影等辅助检查,现代科学的检查可以提高中医传统触诊的四诊检查诊断水平。对于中医辨证,是由肝阴不足,水不涵火木火亢盛,肝火迫血妄行,血不循经而见乳癣。在治疗上主张用养血柔肝,养明清热的治则方药。常用当归、生地黄、赤芍、旱莲草、白花蛇、舌草、鹿衔草、鳖甲、知母、黄苓、地骨皮、仙鹤草等,尚结合半枝莲、七叶一枝花、山慈姑等清热解毒药,体现防病寓于治病中。有机地将辨证与辨病融于一炉的学术观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