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对胖大舌的研究心得

根据临床经验,我们发现10个人中有8个人呈现出胖大舌的现象。那么,什么是胖大舌的标准呢?就像这张图所展示的那样,舌头肿胀到抵到嘴边,几乎占据了整个口腔。
这种舌象的定性:传统的教科书定性为水湿痰饮。但这样定性是遗害后人。经过对1千多例胖大舌的系统性研究,还有7800多例名老中医的医案中记载胖大舌的辨证用药统计。得出以下的统计研究结论:(1)第一,血瘀也会导致胖大舌。(2)第二,阳虚合并气虚是胖大舌的本质。(3)第三,湿和痰都是代谢障碍物,不是本质。
7680个当代名医医案中,涉及到胖大舌有319例,占总医案数的4.15%。在这319例胖大舌的病例中,涉及到的病性证素共21个,出现频率最高的病性证素是湿、阳虚、气虚、痰,其次是血瘀、热、寒等。将胖大舌在湿、阳虚、气虚、痰及水停病例中出现的比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出现比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阳虚病例中出现胖大舌的比率高于湿、气虚、痰(P<0.01),水停病例中出现胖大舌的比率高于湿、痰(P<0.01,P<0.05),而阳虚与水停之间、气虚与水停之间出现胖大舌比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湿、气虚、痰病例中出现胖大舌比率的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胖大舌的辨证,是阳虚+水停。

​古代、近代中医文献中,胖大舌与湿、痰、饮、阳虚、气虚等病性证素有关,如《伤寒指掌》曰:“更兼粘腻形浮胖,伏饮凝痰开逐斟”;《感症宝筏》曰:“或水浸或痰溢,或湿热上壅”。本研究中,7680例当代名医医案里,319例胖大舌的病例涉及到的病性证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湿、阳虚、气虚、痰等,阳虚、水停病例中出现胖大舌的比率较高;1018例临床病例里,64例胖大舌的病例涉及到的病性证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痰、阳虚、水停、血瘀,其中阳虚、水停病例中出现胖大舌的比率均高于痰、血瘀(P<0.01);而在5139例病例的双层频权剪叉运算中,胖大舌对阳虚、水停的诊断权值最高。综合几方面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阳虚、水停不仅是在胖大舌病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病性证素,它们出现胖大舌的比率亦较高,胖大舌对它们的诊断权值也是最高,因此胖大舌与阳虚、水停的关系较为密切。此外,湿、痰、气虚也在胖大舌病例中出现频率较高且胖大舌对它们的诊断权值也较高。

那么,这是整体辨证,是无法用药的。根据《自我舌诊》第一步,先确定病位。到底是那个部位阳虚,导致水停呢??
从脏器来说,好几个脏器,都分管着水的运行代谢。(1)脑积水是因为肾管理失常。(2)心积水是因为心管理失常。(3)肺积水是因为肺管理失常。(4)肝积水,这个是最典型的。         
肝腹水这一病症,常常伴随着肝癌和肝硬化的身影,就像一对难兄难弟。然而,小柴胡汤却能够精准地瞄准病源,从少阳出发,发挥出神奇的治疗效果。遗憾的是,当代许多平庸的医生却对此视而不见,他们只关注表面的热象,滥用滋阴之药,结果却适得其反,使病情愈发严重。

另外,这些庸医还忽略了水饮疾病背后的复杂性。水饮疾病往往涉及多个脏器,是多个脏器的合并症,需要综合考虑、对症治疗。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肝病科只管肝腹水,肾病科只管肾积水,这种做法显然是片面的。

在这场与疾病的较量中,我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够全面考虑、精准诊断、有效治疗的医生。他们应该像狙击手一样,准确瞄准目标,一击必中;而不是像那些庸医一样,盲目开枪,结果只会让病人遭受更多的痛苦。

正确的方案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对水饮的综合解决方案。

张仲景没有继承汤液经法图的五脏虚实辨证,而是自创了六经辨证,这是把上古中医彻底割裂的第一个动作。后世,基本都是六经辨证,但六经的本质,还是五脏,大家看张仲景记载的,水饮病出现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太阴。这不就是五脏合病吗?
仲景的解决方案如下:(1)表部太阳病。两解表里,有小青龙汤和五苓散。表邪引动,有大陷胸汤。十枣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生姜泻心汤。(2)阳明病也是类似的,张仲景就是根据辨证论治,其实医圣用的方子里很多都是食物,关键就是辨证准确和药物精准,完美对症。

其他的也是一样辨证论治。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