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方竟然有101味药,特大处方实在不宜提倡
7月18日上午,一位特意找我看病的女病人邱某(64岁),拿出她近期在某医院所做的各种检查化验的报告单,如关于彩超、血常规、骨密度等,以及由某中医诊所的两位中医分别所开的中药处方单给我看。使我感到吃惊和大开眼界的是,其中有一位中医给她开的一张中药处方,一剂药的药味竟然有一百零一味之多。这个处方是用电脑打印的,一共用了三张处方单才打完。因为一张处方单上只能打印36味中药——横着排列,每排有4味药,一共排列有9行。处方上的“诊断”是“自身免疫病,甲状腺结节”。处方上既没有患者的主诉、具体症状包括舌象脉象等,当然更没有中医的诊断尤其是对病因病机的分析。即是说,完全见不到中医是如何辨证的,而只有那么一大堆洋洋洒洒的中药名。上面还有其“用法”是:共一剂,煎服,15日一剂,一日3次,每次150ml。这剂药的药价,据患者说是约1700元。其总重量为2874克。
我粗略地把此处方上的101味中药归纳为5类:
一,清热解毒类,有黄连、穿心莲、紫花地丁、盐黄柏等;
二,补肝肾及补气血类,有黄芪、人参、当归、醋龟甲、北沙参、盐兔丝、灵芝、阿胶等;
三,活血化瘀类,有酒水蛭、丹皮、桃仁、红花、穿破石等;
四,疏通消导及安神类,有舒筋草、北柴胡、川牛膝、醋香附、鸡血藤、炒山楂、煅龙骨等;
五,其它类,有炒金樱子、白茅根、猪苓、全蝎等。
总之,我看不出来这个处方中的所谓君臣佐使是如何区分的。医师能够把这个患者的病因病机说得清楚明白吗?其处方真的做到了有的放矢吗?无论从中医学术的角度上分析,还是从节约中药材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上讲,这样的特大处方实在是不宜提倡。
下面我们来说说该患者的具体症状。
当天她来看病时的主诉是:咽喉部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堵着,或似有刺卡着两边,想张口把它咯出而不能。但进食又正常,并无阻碍(西医诊断有咽喉炎,喉间淋巴有滤泡,甲状腺结节)。
此外,还有周身痛,疲乏,腕腹略胀,噫气,不知饥,口苦, 眼雾,失眠多梦,心烦不宁,每晚需服西药安眠药已有半年。近来自觉身体消廋明显,小便黄。当天虽天热,但她说有点怕吹风扇。我诊其脉弦象显著,略兼数;舌苔白花腻。由此,我的辨证是:肝郁夹痰浊湿热,阻滞于经络;此证基本上属于实证而非虚证。故治疗宜疏肝解郁,清化痰湿内热。至于前面那张有101味药的处方中,凡温补收敛的药如人参、当归、黄芪、肉桂、桂枝、巴戟、鹿角霜、阿胶、芡实、金樱子、白术、龟甲、熟地等均不宜用——用之反助邪为患。故该患者服之无效而自己停服。
我的处方
柴胡根15,黄芩 20,连翘20,生麦芽30,紫苏梗15,夏枯草30,郁金15,法半夏15,炒栀子15,芦根25,防风20,紫丹参20,生石膏30,泡参30,薏仁20,茯神25,丝瓜络20,4剂(一剂药煎2次,两日服一剂)
我开的这剂药共17味,严格的说还是稍多了一些。不过比较起来,要比那张有101味药的处方简略得多,治疗的法则及目标也较明确。基本上做到了有的放矢,而不是漫无方向——你想:一张处方开的中药数上百种,几乎占了中药房所售中药品种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我们大多数中医一般平时常用的中药材不过在二、三百味之范围内)
因此,一剂内服的中药处方,药材达101种之多,而且是汤剂连服15日,这真可称得上是奇方。历代中医医案中还从未见过有如此多药味数的处方。我想,即使是有,也不足为训;拟方的人恐怕也不会把它记录在案而留之后世。
正如近代医家严苍山所说:“迨临证以来,觉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古人造方,多自经验而得,君臣佐使,法度森严。”
笔者初步统计了一下清代医家汪昂所编《汤头歌诀》之前面九类方剂(含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表里、消补、理气、理血)共四十个,平均一个方剂的药味不足9个,即为个位数。而这些都是历代医家传承下来并在临床上常用的方剂。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张中药煎剂的处方,药味数竟然多达101味,如此繁杂,既难以剖析以供其它医家借鉴参考,也还难免有推销药物之嫌。此实非医门之正宗,亦非活人之彀率(gou lu)也。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之一,就是执简驭繁,这从其诊断与治疗上看皆如此。《易经-系辞》上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则成位乎其中矣。”这就是说,只要我们掌握了执简驭繁的方法,就自然的会踏上通往成功之路。
- 复诊
该患者十日后(即7月28日)来复诊,我见她情绪上已没有上次那么焦虑,没有再以咽喉阻塞感为主诉,似乎有所减轻。我问她服药后还有何感觉?她说,没有感觉什么不适,只是有时略有心悸,大约十来秒钟。目前仍嗝气,咯白痰,不大知饥,口干,小便黄,舌苔白较腻,双手脉皆弦略数。可喜的是,她没有继续消廋,她说近来好像还长了一两斤肌肉。她还补充说,前段时间其病情加重是因为她们夫妻二人闹矛盾,丈夫气她,她本人很生气所致。
复诊处方
茯苓20,法半夏12,黄芩15,紫苏梗15,生麦芽30,郁金20,柴胡15,炒栀子15,紫丹参20,夏枯草30,连翘15,生石膏25,浙贝15,牡蛎30,玄参15,丝瓜络20,合欢皮30,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