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治疗经验

流行感冒亦称时行感冒,初起亦宜辛凉解表法。感冒初起,邪在皮毛,必须汗解,不宜早用寒凉之味,如石膏、黄芩、黄连等,以免寒凝邪闭,引邪入内,延缓愈期。

然解表清里,同时并用,配合得当,常收显效,古方中不乏先例,如:

  • 黄芩配柴胡,
  • 栀子配豆豉,
  • 黄连配葛根,
  • 石膏配麻黄,

皆为解表清里之剂。

余常以石膏配桑叶、菊花、薄荷,治高烧不恶寒而脉数者,往往一药而愈。

《内经》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然发汗剂,并无固定成方,应辛凉或辛温,若阳气过盛,内热炽(chì)张,仅用桑、菊、薄荷而汗不得出者,加入石膏反能汗出溱溱(zhēn)而解,此以阴和阳之意也。

常见夏月高烧,口渴嗜凉,患者自饮凉水,或吃冰块,或吃冰淇凌而汗出热解,此亦用石膏之意。

盖石膏味辛气寒,与芩连之苦寒不同,芩连清里热而无走表之力。

石膏味辛性寒,质重气轻,味辛故能解表发汗,性寒故能清气泻火,质重入胃,气轻入肺,故能大清肺胃之热,是既能清里又能解表。

故高烧不恶寒,口渴,脉数大,病在阳明经证者,用之神效。

然邪结在里,大便燥结,日晡潮热,而成阳明府证,则为大承气证,又非石膏所能治矣。石膏质重气轻,故用量必重。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石膏不写剂量而写如鸡子大,如鸡子大之石膏其重量必在60克左右。因此,每剂药用量不应少于30克,热重者可用60~120克。

而现代之药师多谓石膏用10克即达到饱和量,多用无益。临床观察,量之大小,其效力大不相同,10克与30克其效不同,30克与100克效力更不相同。

且《伤寒论》中用石膏必写碎,其为用生石膏无疑,而后人多畏其寒而用煅者,已失古人用药之旨,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中论之颇详,兹不多赘。用石膏之标准为三大,即大热、大渴、脉大。

余于《温病刍言》中已论及,但脉大必须数大有力,方为用石膏的据,如高烧脉来洪大,举按无力,豁豁然空,乃是虚脉,如误用石膏必然腹泻,以其中虚不任寒凉。

斯时如不知改弦更张,改用甘温除热法,必然造成不良后果,毫厘之差,其谬千里。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即为甘温除热之有效方剂,正为此脉此证而设。

但亦必须认证无误方可用之,否则贻害无穷。然夏伤暑,高烧而脉虚大者,石膏尤所必需,但伤暑而兼泄泻者石膏又非所宜。

故医者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辨证,辨证不误,用药方能无错。

石膏用于温病,固属药证相当,而杂病中亦常用之,所谓有是证用是药。

余于感冒、哮喘用之,痢疾、胃炎、阑尾炎用之,脑意外、高血压亦用之,凡一切病之符合于“三大”者皆用之,用之得当,屡建奇效。

石膏为清热退烧之剂人尽知之,然用石膏之标准不能以体温计为依据。

如体温高达40℃而肌肤之热并不灼手,脉亦郁数不扬,此时体温计虽高,不应用石膏。

如体温仅38℃左右,而肌肤扪之灼手,脉亦洪大,即为石膏之适应症。

所以体温计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用石膏之依据。

尚有寒热往来之高烧,每天定时先恶寒继则高烧40℃以上,西药各种抗菌素,中药大剂白虎汤,愈服愈剧,恒有数月不愈者,此时当先去其寒,其热自解。

余常以柴胡桂枝汤一剂而愈,屡试不爽,但服药时间,必须在恶寒前二小时,否则服药无效。如单纯根据体温而用凉药则误矣。

(柴胡桂枝汤:柴胡5克,黄苓10克,清半夏9克,党参9克,生姜3克,甘草3克,大枣3枚,桂枝1克,杭芍9克。)

感冒初起,既不能早用寒凉,而滋腻之药,如生地、麦冬、元参等,更当禁用。因滋腻固邪,使邪无出路,犹如关门辑盗为害实大。

风热被滋腻纠结不解,内侵于肺,肺络受灼,即有咳嗽吐血之虞,所谓伤风不醒便成劳。

先君静斋公著有《养生医药浅说》,对此论之綦详。回忆余幼年侍诊时,亦屡屡提示,以为用药之戒。感冒一证,在临床最为常见,病例虽多,总不出上列二方范围。惟风温一证,变化多端,余著之《温病刍言》已有论述,并有病例可资参阅。

病例1

王某 ,女,60岁

发烧月余、注射退烧针后,当时烧退,旋又复作。近一周来,烧势日见加重,体温达40℃,全身疲倦无力,口干嗜饮,不思食,头身疼楚,大便不畅,肌肤灼热。脉洪数,舌质红,苔薄白,体温39.8℃。

证属内热鸱(chī)张,外感风热。口干嗜饮,肌肤灼热,脉洪数,是邪热已入气分。治以辛凉清解。

生石膏30克,鲜芦根30克,僵蚕9克 蝉蜕5克,桑叶9克,薄荷5克 菊花9克,忍冬藤30克,连翘15克 竹茹12克,滑石12克,羚羊角粉0.6克(冲)

复诊:服药一剂,脉静身凉,惟咳嗽未止。 脉滑,再以肃肺止咳。

生石膏20克,鲜芦根30克,杏仁9克 生枇杷叶12克,炙前胡9克,炙白前9克 桑叶9克,款冬花9克,甘草3克 忍冬藤12克,连翘12克,竹茹12克滑石12克

原方三剂咳止病愈。

【按】本例高烧月余,以其脉洪数、肌肤灼热、口干嗜饮,知其病在气分,故用白虎汤、桑菊饮合剂,药下即解。

病例2

董某,男,35岁

发烧头痛,周身酸痛,咳嗽鼻窒,口干。脉滑数,舌苔薄白,体温38℃。

证属内热外感故发烧口干,头身痛楚。风邪袭肺,肺失清肃故咳嗽鼻窒。治以解表清里,肃肺止咳。

生石膏30克,鲜芦根30克,桑叶9克 桑枝20克,菊花9克,薄荷5克 忍冬藤12克,淡豆豉12克,苦丁茶5克 蔓荆子3克,知母9克,栀子9克 杏仁9克,荷叶12克,紫雪散1.2克(冲)

原方三剂,病即痊愈。

【按】本例口干脉数,知其内有郁热。发烧头痛,咳嗽鼻塞,知其外受风邪。生石膏、知母、栀子、紫雪散专清内热。且紫雪散芳香透邪,具有火郁发之之意。芦根、桑叶、薄荷、豆豉疏解表邪;苦丁茶、菊花、蔓荆子清头目而治头痛;桑枝、忍冬藤通经络而止身痛;杏仁降逆止咳。

您可能还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